面向現代農業主戰場,服務現代農業最前線,中國農業科學院認真履行“國家隊”職責使命,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大力開展品種培育、試驗示范、應用推廣等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活動,研制和推廣應用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綠色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等科技成果,有效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在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等專項支持下,在高產創建、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示范應用等共同推動下,圍繞高產穩產、優質專用、綠色生態、機械化、輕簡化等優質品種特性,加快了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奶牛、羊、豬等重要動植物新品種的品種培育、技術集成、示范應用、宣傳推廣,高新品種不斷涌現,推廣技術不斷突破,推廣模式不斷創新,培育和推廣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為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全院共推廣糧棉油畜等新品種377個,推廣應用面積5670萬畝,推廣畜禽新品種及相關技術13.3億頭(羽)。
推廣了面積第一的水稻新品種。水稻所培育的“中早”及“中嘉早”系列常規早稻品種,“華占”“中浙優”等系列秈型雜交水稻品種在全國得到大面積應用。在常規稻推廣方面,“中嘉早17”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一直是南方稻區推廣面積最大常規稻品種,其中2015年推廣面積達1027萬畝,是繼“浙輻802”后近30年來唯一年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的早稻品種,2018年“中嘉早17”仍以600多萬畝面積位居全國常規稻面積推廣第四,南方稻區常規稻推廣面積第二。在雜交稻推廣方面,選育的優質、高配合力的恢復系“華占”為父本已審定組合87個,累計推廣9000萬畝,其中“晶兩優華占”以400多萬畝躍居2018年全國雜交稻推廣面積排名第一,全國推廣面積前十大雜交水稻品種中“華占”系列品種占4個?!叭A占”系列2018年推廣面積超過2000萬畝,按每畝增產5%計算,年增收稻谷5億公斤,為農民增收14億元左右。
集成了小麥技術推廣科企融合新模式。圍繞“一控、兩減、三高效”的綠色品種選育和推廣目標,作科所與金沙河面業集團開展緊密合作,面向全產業鏈集成了節水優質廣適品種中麥985等、輕簡綠色免耕播種、病蟲害統防統治、水肥精準施用、原糧質量和加工適宜性評價等5項核心技術,探索了從田間到車間的綠色品種技術集成推廣的全產業鏈科企融合模式,受到韓長賦部長的高度認可。培育的抗寒、強筋、節水新品種中麥5051新品種增產6.5%,入選2019年農業農村部十大新產品。
突破了玉米籽粒機收新技術。作科所圍繞加快培育和推廣綠色籽粒機收新品種,通過種質資源鑒定、品種測試、新品種培育及展示示范,選育出新單58等8個籽粒機收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育成品種占本年度國審品種約37%。通過“機收品種+高效栽培+收獲機械+烘干設備”組裝集成,在黃淮海地推廣應用了籽粒機收的新品種、技術、機械、設施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引領解決了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最后一公里之100米”的問題。
培育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肉鴨新品種。牧醫所建立了自主知識產權白羽肉鴨良種繁育體系,探索的北京鴨為代表白羽肉鴨院企聯合育種推廣模式,極大加快了我國優質白羽肉鴨新品種推廣。依托內蒙古塞飛亞、山東新希望六和等,牧醫所培育的國家級北京鴨新品種“中畜草原白羽肉鴨”“中新白羽肉鴨”在全國水禽主產區推廣應用11.57億只,約占全國白羽肉鴨總出欄量的33.5%,可產出鴨肉265萬噸,產值超過300億元,為養殖戶增收超過2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