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序常易,華章日新。時間的航船,即將載著我們揮別銳意進取、五谷豐登的2019,駛入滿懷信心、意氣風發的2020。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我們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并以個人的名義,向奮戰在農業科研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長期以來支持中國農科院改革發展的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和國際友人致以最誠摯的感謝和新年的祝福!
2019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農業農村部黨組的正確帶領下,中國農科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致我院賀信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部黨組工作部署,全力推進重點任務落地落實,科技創新亮點紛呈、成果轉化力度增強、人才結構不斷優化、平臺布局更加完善,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這一年,中國農科院認真貫徹國家重大科技部署和國家重大需求,聚力突破農業“卡脖子”技術,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引領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科技支撐。育成大面積示范單產超800公斤的小麥新品種,研發出單產超1500公斤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突破了非洲豬瘟疫苗研發關鍵技術,構建了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為華北節水保糧、南方稻田重金屬污染防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了一批綜合技術模式,打造8個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示范縣,為89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各派一個產業技術專家團隊,建立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這一年,中國農科院緊盯農業科技前沿,探索發現重大科學問題,攻堅克難、勇攀高峰,重大科技任務取得新進展,科研布局不斷優化,創新能力加速提升。7項重大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48項成果獲省部級一等獎,重大成果培育再創佳績。在《科學》《自然》等頂級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1篇,基礎前沿研究再獲突破。“無角牦牛選育”“白羽肉鴨配套系”等一系列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填補了多項科學空白。多篇政策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等一系列科技報告廣受各界關注,宏觀戰略研究再上新臺階。
這一年,中國農科院持續深化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構建世界一流學科體系和治理體系,全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創新活力不斷激發。深入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出臺了“新30條”人才建設措施,新增選4位兩院院士,42人次入選各類國家級人才計劃,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構建農業科研特色監督體系取得新進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國家作物種質庫、南繁研究院等重大條件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支撐保障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首次發起“國際農業科學計劃”,穩步推進農業科技全球布局,國際影響大幅提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效顯著,全院黨員干部思想政治受到進一步洗禮,干事創業精氣神進一步增強。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實現之年,是“十四五”規劃2035年中長期發展的關鍵之年。中國農科院人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三個面向”重要指示,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攻克一批基礎前沿和卡脖子技術;強化產學研融合,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強化人才培育,建設農業科技人才創新高地;強化全球視野,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強化重大平臺和條件建設,提升創新綜合保障能力;強化機制創新,充分激發院所創新活力;強化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和紀律建設,開拓進取,改革創新,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所,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 院長 唐華俊
中國農業科學院 黨組書記 張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