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入秋以來,云南省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旱災,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正值抗旱救災關鍵時刻,3月17-21日,作科所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會議期間全體崗位專家、試驗站站長和骨干團隊成員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國際干旱研究所的食用豆專家先后到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大理市祥云縣實地考察和觀摩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并就如何應對干旱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和學術交流。
曲靖市是云南省蠶豆主產區,全市種植蠶豆40萬畝、豌豆20萬畝,受旱面積達80%。在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考察蠶豆時發現,受干旱嚴重的田塊,有的沒能按期播種或正常出苗;有的株高不到正常年份的30%,且無分枝,少莢或無莢,幾乎絕收。大理市種植蠶豆50萬畝,受旱面積達78%,其中大理祥云縣祥城鎮蠶豆生長前期基本正常,由于花莢期干旱少雨,缺水嚴重,導致生長后期全部枯死,產量損失達60%以上。
專家們還觀摩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優良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試驗示范,示范田蠶豆生長良好,預計畝產鮮蠶豆800~1000公斤,畝產值可達4000~5000元。因此雖然大面積干旱導致蠶豆總產降低,由于鮮食蠶豆價格較高,示范田豆農收益普遍提高。在大理綜合試驗站的試驗示范基地,專家們現場評估了高密度壟作綜合栽培與稻茬免耕平作的產量差異,認為蠶豆高密度壟作栽培一定程度上可應對干旱,保證產量。
此次調研,國內外專家切實感受到干旱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表示將聯合攻關,開展蠶、豌豆抗旱、抗逆新品種選育。另外,從長遠看,近年來干旱嚴重度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應對這種局面,除進行抗旱品種選育等,還應開展抗旱節水栽培技術的研發,并加強農田基本設施建設。(王麗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