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2日,由江蘇省鎮江市人民政府、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亞洲稻鴨共作研討會在中國鎮江舉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俄羅斯、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及地區的代表共計150余人參加了大會。研討會的主題是,促進亞洲稻鴨共育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亞洲地區水稻增產增收”。
院領導劉旭出席了開幕式,并受聘為鎮江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
水稻所所長程式華博士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詞,程式華博士從稻鴨共育技術的歷史、現狀、作用和應用前景等方面發表了講話。他說,2004年是聯合國“國際稻米年”,國際稻米年的主題是“稻米就是生命”。這次江蘇鎮江市人民政府和中國水稻研究所共同舉辦第四屆亞洲稻鴨共作研討會就是以實際行動推動“國際稻米年”活動在中國的開展。稻田養鴨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稻鴨共育技術是稻田養鴨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在水稻可持續生產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稻鴨共育技術,不僅能為農民省工、節本、增收,每公頃可增收3000元以上,是一項高效農業技術,而且采用稻鴨共育生產的稻米無公害、品質上乘,鴨肉鮮美可口,食用安全。同時,這項技術能夠大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機肥,改善生態環境,又是一項生態農業技術。近年來,這項技術在亞洲許多產稻國應用和推廣,促進了稻農收入的增加。
據悉稻鴨共育技術是將雛鴨放入稻田,無論白天和夜晚,鴨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雛鴨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利用鴨不間斷的活動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渾水效果;同時鴨的糞便作為肥料;最后連鴨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間里生產無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鴨肉,所以稻鴨共育技術是一項種養復合生態型的綜合農業技術。實踐證明稻鴨共育技術顯示了除草、除蟲、增肥、中耕渾水、對水稻的刺激、省工節本、增加經濟效益等七大效果,特別是其環保效果更是引人注目。目前農業部和各級農技推廣部門正在大力推廣稻鴨共育技術,力爭到2010年,使全國稻鴨共育面積達到2000萬畝,農民增收20億元以上。
作為研討會主辦單位之一,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博士主持了論文交流大會。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金千瑜博士、日本合鴨水稻會萬田正治會長等6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大會交流。
研討會期間,中國水稻研究所程式華所長就稻鴨共育技術的在中國和亞洲的推廣情況和應用前景等問題接受了中央電視臺、鎮江市新聞媒體的聯合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