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世界糧食獎基金會(WFPF)聯合主辦的“農業科技一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于2004年7月10—12日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的主題為“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主要就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中國糧食安全、公共投資與技術創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物技術、食品安全、畜牧業生產、作物改良等議題進行研討和交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農業生產的增長和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植物遺傳理論和育種技術的不斷突破與發展,為農牧業增產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支撐;種養殖綜合配套技術的改進與推廣,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農畜產品產出率;植物病蟲害、畜禽重大疫病預防和控制技術的進步,有效降低了農畜產品的損失,為農業安全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提供了科學保障;農業資源環境技術的持續進步,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加速了農業產業技術升級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正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正在向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是重要的支撐力量,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是實現上述目標重要途徑。這次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聯合主辦農業科技研討會,這是我國農業科學家與國際同行交流的極好機會,對于展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巨大成果,了解國際農業科技研究的最新動向,制定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等定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與影響,為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農業部領導的全國性綜合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農業科學學術中心。其主要任務是開展農業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部分開發研究,著重解決農業經濟建設中帶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問題;開發推廣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培養科學研究人才;編輯出版農業科技刊物和著作:開展國內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努力實施用5—10年的時間把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內一流的農業產業孵化中心和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以及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基地的戰略目標。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創立于1986年,每年頒發一次世界糧食獎,授予“在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包括在糧食與農業科技、糧食生產及其市場經營、營養、經濟、減輕貧困、政治領導以及社會科學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以喚起人們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關注。迄今已評選了18屆共23位獲獎者,分別來自英國、印度、瑞士、孟加拉國、美國等國家。1993年授予中國原農業部部長何康。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專家袁隆平和塞拉利昂的瓊斯博士獲得本年度世界糧食獎。
參加此次研討會的有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的布勞格博士,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Kenneth M.Quinn博士,2001年世界糧食獎獲獎者、國際農業研究磋商領導小組科學院委員會主席Perpinstrup—Andersen博士,溫洛克國際農業開發中心名譽理事長RobertHavener博士,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RonCantrell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吳瑞教授、中國“雜交水稻之父”、2004年世界糧食獎獲獎者袁隆平院士等國際知名學者,以及我國政府高級官員等近150余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攝影 丁麟)
“農業科技一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參會主要領導及專家
“農業科技一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會場
首先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作開幕式發言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Kenneth M.Quinn博士隨后發言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隨后作大會主題發言:中國農業的現狀、成就與展望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的布勞格博士最后作"21世紀的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主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