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賀信精神,堅持“四個面向”,心懷“國之大者”,聚焦“兩個一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歷史責任感,搶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機遇,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全院重大區域中心布局日益完善、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提質增速、科研條件環境明顯改善、儀器裝備水平顯著提高,部分優勢學科設施裝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條件支撐和保障。
10年來,中國農科院累計爭取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改善科研條件專項資金66.5億元,帶動地方政府投資和自籌資金17.17億元;統籌布局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國家南繁研究院等7個綜合性區域中心建設,梯次建成國家作物種質庫、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高級別實驗室等7個重大科研設施,集中改善了35個農業農村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和10個科學觀測實驗站等裝備條件,新建升級了36個農業科學試驗基地,新購置1.6萬余臺(套)科研儀器設備。
在2018年農業農村部首屆“農業優質工程獎”評選活動中,全院2個重大工程獲得農業優質工程獎、4個單位獲得先進集體獎、6名同志獲得先進個人稱號,打造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條件建設管理隊伍。
區域中心和重大科研設施: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兩個一流”,推動區域中心布局建設,梯次謀劃和建設一批重大科研設施
(一)堅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打造一批基礎性前沿性國之重器。緊扣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聚焦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大數據等農業前沿交叉領域與傳統育種技術的融合,謀劃和建設了一批世界前沿的重大科研平臺和基礎設施。
持續投入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該工程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具備年構建指紋圖譜8000份以上、分離和測序出序列標簽12萬條以上、克隆和功能驗證重要基因8個以上的研究能力。高效運行國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該中心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顯著提升我國規模化畜禽經濟性狀關鍵基因發掘、畜禽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畜禽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研究水平。加速建設農業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著重解決農業基因組學在生物育種領域交叉應用,可實現數據存儲能力20PB、計算峰值500萬億次每秒農業生物資源基因組分析,預計202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積極謀劃植物生物安全資源保藏利用、未來小麥生物學智能仿真、油脂生物合成等一批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設施,為推動從0到1的顛覆性突破提供高點支撐。
國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實景圖
農業基因組學研究中心效果圖
(二)堅持面向現代農業主戰場,統籌推動區域中心布局建設。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產業布局,結合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設,著力推進區域創新中心和試驗基地建設。
支持“南繁硅谷”和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推動國家南繁研究院實體化建設,開創性利用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資金,成為首個利用該專項資金開展建設的部屬單位,得到時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部基本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煥鑫的充分肯定。貫徹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主動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布局,協同利用地方政府投資和中央財政資金,建設以都市農業、智慧農業、功能農業為主攻方向的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成為服務西南地區鄉村振興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聚焦解決東北水稻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高質量建設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為北方水稻產業持續提質增效、筑牢“東北大糧倉”夯實根基。整體部署和推進西部農業科技力量,建成西部中心綜合服務樓,支持新疆昌吉、庫爾勒等試驗基地建設,打造立足新疆、輻射西部、示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西部農業研究中心。著眼科技興蒙戰略與區域協同發展,籌建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沙爾沁、呼倫貝爾、烏拉蓋等基地條件建設,推進自治區農牧業全面升級,為北方草原牧區乃至全國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現代化提供典型樣板和先進示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規劃效果圖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規劃效果圖
(三)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系統推進種業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扛穩“保障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政治責任,前瞻布局和謀劃建設一批種業“國之重器”,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
筑牢種業基石。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成并運行。總建筑規模2.1萬平方米,可保存150萬份種質資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一流,可滿足今后50年我國作物育種、基礎研究、產業化發展與國際競爭力提升等方面重大需求。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批復立項。總建筑規模1.4萬平方米,保存2522個國內外畜禽品種,超低溫保存容量3325萬份,覆蓋國內全部品種和國外25%左右的品種,成為全球保存畜禽種質資源總量最多、品種最全、體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畜禽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平臺,預計2022年底開工建設。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申請立項。將成為我國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諾亞方舟”,具備保藏20萬株500萬份的資源保存能力,已完成規劃、穩評等前期工作,力爭年內立項。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全面推進。總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將突破“卡脖子”表型技術研究瓶頸,提升南繁服務能力和現代育種水平,實現年可鑒定控制環境表型3400份、大田環境表型4600份,創制基因資源10000份,預計202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種業創新中心加速建設。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突出創新精準育種技術和完善種業科技創新鏈,將培育高產優質高效綠色種質資源100-200份、推廣面積千萬畝以上戰略性新品種10-15個、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畜禽新品種5-10個,預計202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實景圖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效果圖
(四)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拓展京區發展空間和生物安全平臺設施建設
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宗旨,服務首都“四個中心”發展大局,維護農業產業安全和國家生物安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推進院部高質量發展。打造升級版院區。對標北京“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目標,主動融入“三城一區”空間布局,積極拓展京區發展空間。高起點規劃建設國家未來農業中心(昌平),以昌平院區為抓手,強化資源統籌,系統解決建設用地緊張、重大條件平臺缺失、人才住房保障不足等發展“瓶頸”。高起點編制《國家未來農業中心(昌平)暨昌平院區總體規劃》,爭取3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指標預留,力爭5-15年布局建設國家作物表型與基因型鑒定平臺(北京)、國家農業數字科研協同創新平臺等一批重大設施,成為中國農科院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布局戰略科技力量的所在地,助力昌平區健康美麗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美城”和“生命谷”。建設和諧美麗院區。堅持“科研院區、文化院區、平安院區、美麗院區和生活院區”定位,推進落實“舉院抓大事”機制,發揮院所兩級協同治理機制優勢,認真貫徹“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求,編制完成中關村院區綜合改造提升方案,整體提升全院事業發展公共保障能力。以實施條件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為抓手,推進中關村院區東區、西區基礎設施綜合改造、馬連洼研究生教室改造,分3批推進京區24.2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等,提高科研發展的公共保障和基礎支撐能力以及職工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中關村院區綜合改造提升效果圖
強化生物安全平臺體系建設。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系統謀劃建設重大科研平臺設施,支撐和保障國家總體安全。高效運行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開展草地貪夜蛾等重大植物疫情和全球高危有害生物防控研究,為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建成使用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大動物最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也是全球第三個可進行馬、牛、豬、駱駝等大動物相關研究的生物安全設施,成為國家重要動物傳染病與人獸共患病綜合性研究平臺,在“非洲豬瘟病毒”疫苗研制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集中建成以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為主的生物安全三級設施群。建筑面積8926平方米,開展了口蹄疫病毒、牛結節性皮膚病、新型冠狀病毒等毒種重要研究和檢測工作,有力保障了國家動物疫病防控戰略需求。
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實景圖
創新舉措:落實“舉院抓大事”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多渠道籌措資金,創新工作機制,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
(一)加強條件建設頂層設計。按照“重大科研設施一張圖、試驗基地一張網、建設項目一張表”思路,構建全院創新條件能力平臺一盤棋,推動“三個層級、六類平臺、全鏈條部署”科研平臺體系建設。開展面向2035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研究,編制《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條件能力中長期建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印發《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四五”條件建設規劃》,統籌推進科研、平臺、條件,項目系統化、實體化、集約化建設,為全院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更有力、更系統的條件支撐。
(二)構建多元化條件投資體系。穩住一頭,擴大總量、做優增量,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改善科研條件專項資金,創新拓展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專項資金和地方政府投資,探索利用社會資本并鼓勵研究所使用自有資金開展條件建設。2012年全院條件建設主要由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中央級科學事業單位改善科研條件專項資金構成,年度投資6億元;2021年,條件建設資金已涵蓋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中央級科學事業單位改善科研條件專項資金、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專項資金、地方政府資金、地方政府債、自有資金、社會資本等,年度投資11.73億元,建設資金復合年增長率達到7%,多元化投資保障全院事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創新建立重大科研設施項目謀劃首席科學家機制和時間—任務矩陣工作法,高質高效地推進了一批重大科研設施謀劃和建設。發揮首席科學家在項目謀劃過程主導作用,牽頭研究重大科研設施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工藝技術方案、工程需求和儀器設備需求等。強化項目建設單位組織領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時間-工作任務矩陣”,按照確定的任務、確定的時限扎實推進項目謀劃工作。加強院所聯動,轉變工作作風,下沉工作面,推動重大科研設施項目謀劃由指導者向參與者轉變,提高了項目謀劃效能。
(四)抓好抓實項目管理關鍵點。防風險。利用農業建設項目管理平臺、院所運行監測系統,結合主管部門監測通報,建立項目約談督導機制,合理設置建設項目監測指標,強化動態監測、風險預警、事前事中控制,提高項目執行力度,加速形成能力。增效率。根據不同類型項目特點,推進檔案電子化管理,逐步實現電子/紙質檔案隨項目實施移交和歸檔。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要求,創新推行線上視頻檢查和驗收,提高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提能力。以項目謀劃、申報、評審以及招標采購、合同管理、施工組織、工程結算、竣工驗收等全鏈條項目管理為內容,組織專家授課、現場教學、專題討論、區域交流等多種形式管理和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全院條件隊伍履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