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穩步推進。為了系統跟蹤評價我國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定期編制和發布“中國農業科學院智庫報告”《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年4月已經發布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皮書《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并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已成為社會各界觀察了解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
2020年6月5日,由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報告以客觀、權威數據為支撐,系統反映了2018-2019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水平、重大行動和重要進展。在框架上,既保留了資源節約保育、產地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核心板塊,同時增加了綠色發展的定量評價、十大突破性技術和十大典型案例等新內容;在內容上,突出了定量評價,用數據說話,提高農業綠色發展評價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報告基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和現有數據基礎,首次構建了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及綠色發展指數模型,并對全國及第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進行了試評價,定量明晰了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水平與短板制約。
報告顯示2018-2019年我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良好開局,主要在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1、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總體水平顯著提高。2012—2018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3.46提升至76.12,提高了3.63%。其中,資源節約保育、生態環境安全、綠色產品供給和生活富裕美好四個維度的指數均呈現正向增長。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開展先行先試,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2018年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平均達到83.05,高出全國水平9.1%。但各先行區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8個先行區指數得分超過85分,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7個先行區指數得分超過80分,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4個先行區指數得分超過75分,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2、農業生產方式持續向綠色化轉型。重點發展標準化種植和生態健康養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向好。2018年,全國共建設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00個,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面積達到1.57億畝,同比增長3.29%?!皟善芬粯恕鲍@證產品37765個,同比增加18.0%。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5%,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3、農業資源節約與保育不斷加強。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建設高標準農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發展節水農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較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其中,一至三等優質耕地面積占比較2014年提升3.94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4,比2012年增加0.038。
4、農業產地環境治理成效顯著。重點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工作,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得到初步遏制。2019年,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37.8%、比2013年提高6.2個百分點;農藥平均利用率為39.8%,比2013年提高4.8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45%,較2017年提高了1.77個百分點。
5、農業生態系統保護取得明顯進展。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建設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清潔田園,各地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開展水生生物養護增殖與放流,完善休漁禁漁制度,水生生物資源快速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19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超過384億單位。深化草原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草原生態補貼政策,推動草原生態功能和載畜能力持續提升,2018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5.7%,較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
6、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向面、全面推進。2019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全國84%以上的行政村,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村莊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7、農業綠色發展支撐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10項農業綠色發展的標志性關鍵技術,推動以產業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經營體系、政策體系和數字體系為重點的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不同生態類型地區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涌現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
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任重而道遠,需要政產學研協調發力,久久為功,有序推進。隨著農業綠色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農業更加可持續、農民更加富裕、農村更加美麗宜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穩步推進。為了系統跟蹤評價我國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定期編制和發布“中國農業科學院智庫報告”《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年4月已經發布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皮書《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并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已成為社會各界觀察了解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
2020年6月5日,由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報告以客觀、權威數據為支撐,系統反映了2018-2019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水平、重大行動和重要進展。在框架上,既保留了資源節約保育、產地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核心板塊,同時增加了綠色發展的定量評價、十大突破性技術和十大典型案例等新內容;在內容上,突出了定量評價,用數據說話,提高農業綠色發展評價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報告基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和現有數據基礎,首次構建了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及綠色發展指數模型,并對全國及第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進行了試評價,定量明晰了農業綠色發展的現狀水平與短板制約。
報告顯示2018-2019年我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良好開局,主要在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1、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總體水平顯著提高。2012—2018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3.46提升至76.12,提高了3.63%。其中,資源節約保育、生態環境安全、綠色產品供給和生活富裕美好四個維度的指數均呈現正向增長。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開展先行先試,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2018年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平均達到83.05,高出全國水平9.1%。但各先行區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8個先行區指數得分超過85分,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7個先行區指數得分超過80分,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4個先行區指數得分超過75分,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2、農業生產方式持續向綠色化轉型。重點發展標準化種植和生態健康養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向好。2018年,全國共建設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00個,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面積達到1.57億畝,同比增長3.29%。“兩品一標”獲證產品37765個,同比增加18.0%。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5%,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3、農業資源節約與保育不斷加強。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建設高標準農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發展節水農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較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其中,一至三等優質耕地面積占比較2014年提升3.94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4,比2012年增加0.038。
4、農業產地環境治理成效顯著。重點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工作,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得到初步遏制。2019年,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37.8%、比2013年提高6.2個百分點;農藥平均利用率為39.8%,比2013年提高4.8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45%,較2017年提高了1.77個百分點。
5、農業生態系統保護取得明顯進展。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建設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清潔田園,各地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開展水生生物養護增殖與放流,完善休漁禁漁制度,水生生物資源快速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19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超過384億單位。深化草原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草原生態補貼政策,推動草原生態功能和載畜能力持續提升,2018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5.7%,較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
6、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向面、全面推進。2019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全國84%以上的行政村,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村莊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7、農業綠色發展支撐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10項農業綠色發展的標志性關鍵技術,推動以產業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經營體系、政策體系和數字體系為重點的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不同生態類型地區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涌現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
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任重而道遠,需要政產學研協調發力,久久為功,有序推進。隨著農業綠色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農業更加可持續、農民更加富裕、農村更加美麗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