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由該院主導的“為亞洲和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自2008年啟動以來,已在18個非洲和亞洲國家試種、審定和推廣,審定高產、優質、多抗的品種78個,累計推廣面積達612萬公頃,使160萬農戶收入顯著增加。
據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介紹,這一項目由中國政府、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國內外58家水稻研究單位共同開展,項目的10年長期目標是在相關國家和地區及中國西部五省培育和推廣新品種,使小農戶平均水稻生產能力提高20%以上,目標國家的3000多萬農民的收入顯著增加。
這也是中國科學家主導完成最大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黎志康說,“綠色超級稻”被定義為在較少投入的情況下能穩定高產的水稻品種,也就是“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品種。項目實施11年,已向18個目標國家的26個研究機構累計發放并試種具有不同綠色性狀組合的“綠色超級稻”品種或育種材料5235份,鑒定出一大批適應目標國家不同水稻生態環境的水稻優良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團隊還借此完成了迄今全球最大的植物基因組重測序項目——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的全基因組重測序,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的基因組多樣性,推動了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成果在育種上的應用。2018年,該成果論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