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還記得白菜、蘿卜、馬鈴薯老三樣過冬的日子?多少人還記得冬儲大白菜上市時排隊搶購的場景?短短幾十年中,中國人的蔬菜供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餐桌上的菜品越來越豐富的背后,是遍布南北的蔬菜大棚、日新月異的蔬菜育種和種植技術。科技改變生活,不僅僅是手機、電腦、互聯網,更在一餐一飯的日常生活中。4月13日,中國農科院發布十三五時期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狀況,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億畝左右,平均年產值2萬億元人民幣,年產量超過7億噸。
年產7億噸,滿足自銷外銷
4月15日,山東壽光洛城鄉東斟灌村,6000多畝彩椒大棚正在采收的旺季,每天可以采收15萬斤以上,這些彩椒遠銷北、上、廣、成都、貴陽、蘭州、烏魯木齊等,幾乎覆蓋中國大部分區域,同時還有部分出口國外。
東斟灌村村委書記、村里合作社的負責人李新生告訴記者,大棚里的彩椒,都是越冬蔬菜,上一年8、9月份定植。11月中下旬上市,收獲期可以持續到次年的6月底,僅鮮菜的供應時間就超過半年。
在壽光,這樣的合作社還有很多,他們種植著不同的蔬菜品種,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天,都有大量的蔬菜供應市場。這里是中國最知名的蔬菜生產地,也是中國蔬菜產業發展的縮影。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蔬菜播種面積為3.1億畝,總產量為7.21億噸,單產為2.3噸每畝,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其中,設施蔬菜產業產值超過0.98萬億元。與2015年相比,播種面積增長了1890萬畝,增長6.4%;總產量增長了0.55億噸,增長8.6%;單產增長1.8%。
超過7億噸的蔬菜供給量,滿足了全國14億人365天中的蔬菜需求,中國農科院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蔬菜市場供求平穩,蔬菜批發價年平均每公斤為4.31元,比十二五期間的3.72元高0.59元,增長15.9%。蔬菜種植布局更加優化,加快發展冷涼蔬菜生產,夏秋季蔬菜供應增長,實現了全年無淡季供應。
與此同時,中國蔬菜還出口多國,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0%。十三五期間,我國蔬菜進口量年平均37.2萬噸,進口額年平均7.2億美元,蔬菜出口量年平均1098.3萬噸,出口額年平均152.4億元,貿易順差145.2億美元,比十二五增長了近50%。
增長的不僅是數量,還有品種
“蔬菜產業發展的最大貢獻,是滿足了周年供應的需求”,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告訴記者,“以前什么季節吃什么菜,過季就沒有了,現在一年四季,想吃任何菜都可以買到,哪怕在黑龍江最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南方的新鮮蔬菜。”
幾十年中,我國蔬菜產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記者在北京的一家果蔬超市的蔬菜區看到,這里不僅有產自本地的小油菜、菠菜等,也有來自南方的竹筍、菱角等。
數據顯示,當前,全國種植的蔬菜品種超過7000個,而且,這些蔬菜的生產,已經不局限于原產地,南菜北種,北菜南遷的現象已經較為普遍,設施農業的發展,為蔬菜生產提供了合適的環境。
蔬菜產業還在各地鄉村發展中,造就了多樣化的特色產業,張友軍介紹,“例如章丘大蔥、安吉冬筍、百色番茄、蔡甸蓮藕、曾家山甘藍、東海西紅柿、華容芥菜、雞澤辣椒、邳州白蒜、商都西芹等地標品牌,既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也在推動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蔬菜產業的發展背后,和農業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以育種為例,我國蔬菜育種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品種自助率已經達到87%以上。每年都有更多的新品種育成,張友軍表示,“十三五時期,僅中國農科院就育成了超過200個新品種,推廣總面積超過1億畝,當前,白菜、甘藍、辣椒、番茄等常規蔬菜,基本上都是國產品種。”
育種技術發展的同時,蔬菜種植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張友軍介紹,“比如我們研發的以輕型育苗基質替代土壤、全自動精量播種、高密度穴盤育苗調控技術為核心的蔬菜集約化育苗體系,提升了育苗的效率,近三年中,在24個省市累計推廣育苗1069.37億株,種植面積4628萬畝,新增設備及商品苗經濟效益達277.12億元。”
蔬菜育種的四次進化
從老三樣到數千個品種,從只能吃應季蔬菜,到周年不間斷供應,張友軍介紹,這和產量、品種、技術都有關系。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中國蔬菜的育種,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張友軍介紹,“第一個階段,是從常規育種轉向雜交育種,雜交育種在品種上更具有優勢,其具有更好的性狀。第二個階段,主要關注產量的提升,提高蔬菜的供應量。第三個階段,主要關注抗性的提升,尤其是抗蟲、抗病的性狀,這為減少農藥投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四個階段,則關注綜合性狀的提升,包括抗病、抗逆、高產、高質量等。經過這四個階段的發展,我們日常所見到的蔬菜,和以前已經完全不同了,它們的外觀、品質、產量、抗逆性都非常好了。”
對于消費者來說,可以買到的蔬菜,品相、質量正在變得更好。而對于種植者來說,種植的品種、方式也在不斷更新。
壽光東斟灌村書記李新生告訴記者,他們村從1993年開始,不再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改種大棚蔬菜,20多年中,種植技術一直在更新,“最開始就是那種很普通的大棚,一個棚3、4畝,種黃瓜,后來我們改種彩椒,大棚也越來越高科技,現在的大棚一個就有20畝左右,種植面積10畝左右,一個棚可以種2萬-3萬棵彩椒,一棵一年可以產8斤左右。”他說。
“蔬菜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提高生活質量,保障健康的重要基礎,”張友軍說,“蔬菜是維生素主要來源,同時還含有很多微量元素,是補充人體微量元素最好的途徑,而且,不同的蔬菜,所含有的微量元素也不一樣,所以,更加豐富的蔬菜供應,其實是全民健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蔬菜科技,種業和機械化瓶頸待突破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等,都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
據了解,我國目前擁有全球第四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庫存蔬菜種質資源3.8萬份左右。那么,我國蔬菜育種是否還有卡脖子的問題?
張友軍介紹,當前,我國市場上的主要蔬菜,絕大部分都是自有品種,但也確實有一些品種,或某個特定季節種植的品種,進口依賴度較高,“2019年,中國種子協會和海關總署公布過一個數據,主要是我們國家農作物種子進口情況,其中進口量最大的是蔬菜種子。確實,蔬菜里邊有一些作物種子進口較多,如菠菜、綠菜花、胡蘿卜、洋蔥,這四個種類的蔬菜,種子進口比例大概在85%或者90%以上。”
近年來,在進口比例較大的蔬菜品種中,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始了相應的攻關工作,“比如綠菜花,過去幾乎百分之百是進口種子,這些年我們也育成了一些自己的品種,進口比例降低了10%以上,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品種育成,逐漸降低進口比例。”
在農業生產中,蔬菜生產是科技集成度極高的領域,育種只是其中一項,設施農業更集合了多個領域的技術,此外,機械化也是蔬菜科技中的難題。
“蔬菜的品種太多了,情況也太復雜了,不可能有一種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機械,每一種都需要特定的機械,”張友軍告訴記者,當前,我國蔬菜生產的機械化率為25%,相對于十二五時期的20%,已有較大增長,但總體而言,機械化程度還不高。“事實上,提升機械化率,不光是要研發更多的農業機械,還需要其他領域的配合,比如甘藍,也就是圓白菜,如果想要實現機收,不光要有收獲的機械,還需要選育合適的品種,現在的甘藍,球是貼地長的,機器很難進去,要培育一種球莖離地面比較高的品種,就比較容易實現機收了。此外,像茄果類、葉菜類,各種不同的類型,都需要不同的機械和相應適合機械化的品種。這些,都是未來需要突破的。”
未來培育風味、品質、營養、健康俱全的蔬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蔬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注重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張友軍介紹,未來的蔬菜生產,可能更多注重風味、健康、營養合理等問題。
“比如風味的問題,過去追求高產,在育種中不太注意口味的問題,一些蔬菜中決定風味的基因被丟掉了,這也是人們常說現在的蔬菜味道不如以前的原因之一,”張友軍說,“這幾年,我們已經開始在重視這方面的問題,并且育成了具有老味道的西紅柿、芹菜等。未來會有更多具有不同風味的品種育成。”
從吃飽到吃好,吃得健康,已成為當前大部分居民的追求,如何讓蔬菜更健康?
張友軍解釋,“健康可能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個是營養方面的,未來我們會加強蔬菜營養元素的研究,定向培育出含有更多營養元素的蔬菜。另一個是安全方面的,當前,我國的蔬菜生產追溯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一般大的種植企業都可以做到全程追溯。當前的難題是小農戶的追溯問題,小農戶比較分散,種植面積小,收益少,很難承擔全程追溯的成本,一個只種兩三畝蔬菜的小農戶,讓他給每一個蔬菜做全程追溯,也不現實。這方面,在未來,可能還要依靠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由他們牽頭,一方面提升規模化經營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帶動、協助小農戶,實現種植技術的更新,這其中,就包括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當然,這也需要追溯技術的更進一步發展,變得更便捷,成本更低,也能促進小農戶實現全程可追溯,保障蔬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