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參觀京安現代農業園區沙盤。李晨攝
能否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事關畜禽產品能否持續有效供給,事關畜牧業能否實現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要通過實施京津冀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科技聯合行動,以點帶面,加快推進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進程。
“希望走在路上,不再擔心別人戳脊梁骨說我們造成很大的污染。”4月28日,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旭明代表企業與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簽訂了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同期簽約的還有其他9家企業。
眾所周知,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一直是困擾企業和產業發展的難點問題。從2006年開始,德青源公司就開始嘗試用沼氣發電等技術處理畜禽糞便,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他們期盼著有人能幫幫忙。因此,簽下這個協議讓劉旭明覺得這是“產業未來的希望”。
不僅來自企業的需求旺盛,國家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也異常重視。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關系能不能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并提出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牽頭組建的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這時候啟動京津冀地區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科技聯合行動,可以說是順勢而生。
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京安模式”
每年消納糞污85萬噸,涉及802個養殖場(戶)81.3萬頭生豬,實現了河北省安平縣域內糞污全部資源化利用;每年消化秸稈42.7萬噸,秸稈收購半徑達50公里,不僅吸納了安平縣全部42萬畝秸稈,還收購深州、安國、深澤等周邊7縣10萬畝農作物秸稈;年產沼氣、電、生物天然氣是企業內部能源需求量的32.42倍,不但完全解決了自身能源需求,還為社會提供了綠色能源;年產固態有機肥2萬噸、液態有機肥20萬噸,替代了全縣7.5萬噸化肥使用量。
聽著河北京安生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安股份)董事長、總經理魏永的介紹,與會者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魏永說,京安股份真正實現了縣域農業廢棄物一律不剩、外部能源一律不用、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
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也為他們點贊說,京安股份成為了全省整建制解決縣域農業廢棄物治理的典型企業之一。
京安股份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成立于1994年,已從一個單純養殖場發展為以養殖業為主、多業融合的集團企業,年產值達30億元。
魏永介紹,京安股份把解決秸稈焚燒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建設了污水處理廠、沼氣發電廠、生物質熱電廠、有機肥廠,初步形成了三種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路線。
例如,京安的沼氣發電廠采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濃度有機廢水高效厭氧發酵制取沼氣專利技術,解決了沼氣生產波動大的難題,實現了全天候持續穩定產氣,成為北方第一家利用畜禽糞污并網發電的沼氣發電企業。啟動了生物天然氣提純項目,實現了沼氣入戶、車用加氣、沼渣沼液生產有機肥等多元化利用。
其次,生物質熱電廠引進世界先進的丹麥熱電聯產技術,通過燃燒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解決居民冬季取暖集中供熱需求。探索建立50家秸稈供應合作社和50家秸稈收購點,帶動5000戶農民參與秸稈收集、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網絡,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
而污水處理廠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運營的PPP模式,利用微生物回流技術,日處理污水5萬噸,達到國家一級A類處理標準,應用于園林灌溉、濱河公園水源補充和工業用水。
“三項技術路線實現年產值5.47億元,利稅約0.82億元。”魏永說。
為什么是京津冀?
“推動解決京津冀地區畜禽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現實問題,既是落實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的一個具體行動,也是推動京津冀地區農業綠色發展的一個突破口,更是解決京津冀地區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燈下黑’問題的一個重大舉措。”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在參觀了京安股份后指出。
據測算,京津冀地區的畜禽存欄總量約占全國6.9%,規模化養殖率明顯高于全國,由此造成的單位耕地氮、磷負荷約是全國的2.5~4.6倍,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約占本地區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是該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魏百剛就感覺到了河北省畜禽糞便處理的巨大壓力。他介紹,河北是畜牧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畜產品供應基地。全省畜牧業產值1940億元,居全國第四位,占全省農業總產值31.9%。畜牧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養殖廢棄物,全省畜禽養殖糞尿年產生量約為1.08億噸,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省總排放量的69.5%和34.3%,環境治理壓力越來越大。
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王俊勛認為,因其特殊的區位特點,京津冀地區畜禽生產保供給和保生態的任務都更為艱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必須走在前,作表率。
為此,河北省在全省8個畜禽養殖大縣啟動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推動了區域化綜合治理和資源循環利用,并總結推廣了京安股份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模式,以及其他縣域主導的園區內種養循環的發展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區域化PPP治理模式等六種治理模式。
“1+3+9模式”聯合行動
既然京津冀地區具有表率作用,這次啟動的京津冀地區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科技聯合行動就具有典型意義。
中國農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金祥介紹了聯合行動的“1+3+9模式”。1指在一個聯盟的框架下;3指組織京津冀3個地區的農業畜牧業科研機構,開展3種規模的廢棄物處理模式的集成;9指在9家養殖企業進行試點示范。
其中,家庭農場廢棄物處理利用模式將選擇河北省和天津市的家庭農場,開展污水源頭減量技術、糞水分離技術、糞便污水發酵槽分解技術為核心的“三改兩分再利用”模式示范與推廣,實現糞便資源化利用和污水零排放。
典型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將選擇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典型規模豬場和牛場,開展節水養殖工藝與設備、糞便污水發酵、沼液養分自動配比、糞便發酵墊料回用技術等為核心的“果(菜)-沼-畜”模式的示范,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
整縣制推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和機制將選擇河北安平等地,開展糞便收集—貯存—運輸—資源化利用于一體的“第三方治理”型PPP模式運行機制。
廖西元特別強調,此次聯合行動要充分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這包括集成示范所在地政府及推廣部門的積極性;科技聯合行動成員單位的積極性,要兼顧好參與各方的發展訴求和利益訴求;調動好參與行動專家和企業家的積極性,明確創新成果價值分配的方式方法,既要確保參與主要技術研發的專家的知識產權和成果收益,又要確保技術使用者和出資者的利益回報。
依靠科技以點帶面
過去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種養一體,糞便肥田。如今,種養主體分離,規模養殖場大部分都不配套種植業,畜禽糞便還田利用缺少渠道。
據測算,我國約一半規模的養殖場缺乏糞便處理設施。據行業統計,2014年規模畜禽養殖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為1049萬噸和58萬噸,占當年全國總排放量的45%和25%,占農業源排污總量的95%和76%。
面對嚴峻的治理壓力,有些地方出現了對養殖污染“一關了之”的治理傾向。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指出,例如生豬產業去年效益好但產能下降,主要是因為各地加大養殖污染治理力度,劃定禁養區、關停中小養殖場。
陳萌山認為,能否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事關畜禽產品能否持續有效供給,事關畜牧業能否實現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畜禽廢棄物不是污染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陳萌山說,要想方設法用好這些資源,出路就在科技創新。要通過實施京津冀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科技聯合行動,以點帶面,加快推進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進程。
此外,還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王俊勛透露,中央財政擬在生豬、奶牛、肉牛主產省(區)選擇部分畜牧大縣,支持其糞污處理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研究統籌安排大型沼氣工程、有機肥替代化肥、種養結合一體化等項目資金,整縣推進畜牧大縣糞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