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我省冬小麥的灌漿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在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科研攻關“小麥害蟲綠色防控技術”,通過涵養天敵消滅小麥害蟲,既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也確保了糧食作物的品質和安全。
5月15日,記者在位于新鄉縣的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新鄉綜合試驗基地里看到,正在灌漿的冬小麥穗穗喜人。麥田里間作種植的豌豆、蠶豆、菊花,吸引了食蚜蠅、瓢蟲等多種昆蟲,這些都是小麥害蟲的天敵。

“昆蟲飛過來后,就在這里繁殖,然后跑到麥田里去吃蚜蟲,所以條帶種上以后,對于小麥蚜蟲就有很好的防控,因為有天敵了,就可以減少使用殺蟲劑了。”在試驗田里,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譚曉玲正在跟種糧大戶馬有江探討綠色防控技術的可行性。
小麥害蟲綠色防控技術,是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結合河南冬小麥病蟲害的多年發生情況進行的科研攻關項目。科研人員通過在麥田里裝置化學揮發性物質緩釋設備以及種植豌豆、菊花等開花功能性植物,吸引并涵養寄生蜂、食蚜蠅、瓢蟲等害蟲的天敵,最終達到消滅小麥蟲害、減少農藥噴灑的目的。

“我們篩選出來兩種菊科作物,這是波斯菊,這是矢車菊。可以看到這里有一只七星瓢蟲,它是麥蚜蟲的主要天敵,”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碩士研究生訾鴻源向記者介紹到,“咱們天敵多了就會消滅掉田間的蟲子,咱們就可以少打農藥,就可以吃到綠色又安全的好糧食。”
灌漿期是小麥蚜蟲等病蟲害的高發階段,綜合使用了綠色防控技術的試驗田,小麥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到底如何呢?在當天的田間調查中,科研人員采用肉眼觀察、掃蟲網捕獲、黃盆和馬來氏網監測等手段,對小麥害蟲和天敵數量進行了實地統計。數據顯示,試驗田里的小麥害蟲天敵數量明顯增多,往年小麥灌漿期常見的蚜蟲數量也明顯減少。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譚曉玲告訴記者:“在減少30%-35%農藥噴施數量基礎上,小麥蚜蟲的發生量也明顯的減少,減少量在 30%-50%之間。因此這項技術既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又改善了農田生態系統,同時也保障了小麥的品質和安全。”
據了解,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小麥害蟲綠色防控技術”成果,已經受到全國植保領域專家的關注,預計明后年將在黃淮海麥區進行大規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