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3年,以劉更另院士為代表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們在湖南省祁陽縣官山坪改造低產田時就總結出:“磷肥治標,綠肥治本。”當時,整個官山坪村90%宜種綠肥(紫云英,又名紅花草籽)的稻田都種植了紅花草籽,水稻產量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為當時解決農民吃飯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二年,官山坪種植綠肥(紅花草籽)改造低產田的經驗在全縣、全省乃至全國推廣。說到種植綠肥的好處,當地農民隨口便說出這樣的順口溜:“花草是個寶,莊稼少不了。”“花草種三年,瘦田變肥田。”這些流傳于農村的順口溜,足以說明當地部分農民對紅花草籽的情有獨鐘。
自從1984年農村實現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為了方便,普遍以使用化肥為主。過去的20多年,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等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露,土壤板結、酸化、食品安全受到威脅。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研究:旱地長期施用化肥20年后,作物產量極低甚至絕產;水田長期施用化肥20年后,產量下降。
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連續32年(1982年開始)長期定位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冬季種植綠肥,早、晚稻總產和年稻谷歷年平均產量均以稻-稻-紫云英處理最高。稻—稻—紫云英、稻—稻—油菜、稻—稻—黑麥草和稻—稻—冬閑處理稻谷年平均產量分別為10685、10075、9874和8723 kg/hm2,即:稻—稻—紫云英、稻—稻—油菜、稻—稻—黑麥草三個綠肥處理分別比冬閑對照增產22.5%、15.5%、13.2%。這說明長期種植綠肥能提高水稻產量。
同時,連續6年(2008年開始)試驗結果表明,冬季種植紫云英還田后,在減少氮肥用量20%~40%的情況下,和冬閑(100%化肥)相比較,能提高稻谷產量5%~8%。據了解,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主持的綠肥行業專項在南方稻區主要省份建立了類似的定位監測試驗,6~8年的結果均取得了類似的節肥效果。
因此,首先要建立綠肥效益評價的長期機制,確保為農業生產和國家決策提供及時、有效支撐;加強綠肥作用機制研究,提升綠肥在節肥培肥、高產穩產建設中的理論支撐。
其次,應當把綠肥生產與建設生態文明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綠肥在化肥減施、作物穩產高產方面的作用,尤其要把發展綠肥作為削減各地季節性閑置農田的重要措施。
再次,建議在農業部、財政部實施的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項目中,提升綠肥在項目中的占比和單位面積補貼強度。同時,盡快單獨實施綠肥生產補貼。
此外,以推動綠肥產業體系隊伍建設和綠肥創新團隊建設為抓手,建立對綠肥隊伍的穩定支持機制,搭建穩定的人才隊伍平臺。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域規劃所紅壤實驗站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