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總結分析了2020年工作,盤點“十三五”發展成效,分析當前主要形勢與任務,謀劃“十四五”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思路,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
會議指出,2020年農科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育與推廣了“華浙優261”水稻、“中麥895”小麥、“中黃6106”大豆等一批主糧品種,有力支撐“藏糧于技”。推動非洲豬瘟疫苗研發進入臨床三期,研發草地貪夜蛾高效精準監測預警技術,研發國內首款雞全基因組選育芯片,創制抗球蟲新獸藥,實現農藥殘留手機拍照快速檢測。組織實施油菜、馬鈴薯、生豬等14個產業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示范區種植業平均增產28%,節水35%,節肥25%,節藥30%,畝均節本增效400元,示范區養殖業節本增效達30%。
面向國際前沿和“卡脖子”技術,中國農科院聚焦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科研立項與財政經費保障延續好勢頭,新增主持各類課題2312項,合同總經費15.2億元,國家自然基金315項,其中,重大類項目15項。“杰青”、“優青”立項獲得新突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新增3項。獲得新獸藥證書9項,其中一類新獸藥3項。審定(登記)品種359個,其中國審233個。制定各類標準487項。國家作物種質庫、成都中心、北方水稻中心、南繁研究院等重大條件平臺建設進展喜人,支撐保障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院推廣新品種300余個、新產品700余個、新技術200余項,20余項技術被農業農村部納入農業主推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派出700多專家團隊,1.2萬人次科技人員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輻射帶動9.7萬個貧困戶增收,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牽頭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9項,占農口立項數的1/5。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動物P4實驗室單體設施,國家種質資源庫結構封頂。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72項,較“十二五”同比增長12%。獲國家科技獎36項,占全國農業領域授獎成果的約1/4,較“十二五”增加5項。獲得中國專利獎30項。新增兩院院士6名,新增國家級人才252人,培養自有人才580余人,引進海外優秀人才240余人。科研任務和團隊管理機制基本構建,科研放管服、破“四唯”改革深入推進,院所管理規則和章程不斷完善,農科特色監督體系初步建成。
會議強調,面向“十四五”,中國農科院將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創新重點,為大力提升耕地質量,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重大使命,進一步強化基礎前沿、關鍵技術、科研布局、人才隊伍等領域的工作。把機制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和院所治理體系。把支撐引領鄉村振興作為主要目標,以“三創一體”團隊建設為依托,推動科企融合發展。
會議還部署了2021年重點工作。一是深入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科技“保供給、破要害、開新局”戰略作用。二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扎實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破解科研經濟兩張皮難題。四是深入推進人才強院戰略,發揮好第一資源作用。五是提升條件平臺支撐能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六是深化院所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激發創新活力。七是以落實中央巡視整改要求為契機,全面加強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