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各地積極爭取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金字招牌,促進梯田保護和保護性開發。”
110年前,美國學者富蘭克林.H.金寫下《四千年農夫》,記錄了中國江蘇、浙東等地人們在梯田耕作的盛景。書中提到,在相對陡峭的地方,修整出平坦的梯田,種植水稻和茶葉,并在茶園里覆以稻草,既可以遏制水土流失,又能夠肥田,這是中國人數千年耕作經驗的總結和結晶。
然而,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千年梯田,如今正面臨著逐漸荒廢、良田變荒野的困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關于水稻和梯田的建議。他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設立梯田生態系統保護性建設專項,留住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
錢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水稻生物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受訪者供圖
浙東“香格里拉” 油菜花就要開了
初春時節,云霧飄蕩的南方群山丘陵之間,一層層梯田里的油菜花漸漸到了花期,位于浙東臺州仙居縣的楊豐山村里,也迎來了踏春的游客。
楊豐山村位于浙東群山中,古越國境內,是典型的南方丘陵間的村落。這里的山民們把山坡改造成梯田,在一層層環繞丘陵和山峰的梯田中耕作,形成了知名的古越梯田文化。
脫貧攻堅中,錢前當時所在的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楊豐山村成為結對幫扶的伙伴,錢前也是第一次來到楊豐山村。隊伍從杭州出發,經紹興、越過丘山梯田時,看到云煙入眼、梯田金黃的世界。錢前立刻就被路上的景色吸引,“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的震撼,宛如夢中的田園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浙東香格里拉’。”
“浙東香格里拉”的稱號很快傳播開來,錢前和他的同事們常駐這里,挖掘農耕文化,引入現代化的機械和品種,幫助這個凋敝的山村,走上振興之路。
和大部分鄉村類似,在數十年的現代化中,楊豐山村也處在勞動力外出、鄉村凋敝、農田荒廢的困境中,村里3000多畝古梯田,常年耕作的只有1000多畝。
“太可惜了,這些梯田是人們千百年來一點點開墾出來,一代代人精心管理和保護的。幾乎都是良田,引入良種后,畝產可以達到七八百公斤。這樣的良田來之不易,一旦不再耕作,幾年之間,就可能坍塌廢弛,良田就會消失。”
在當地政府、水稻研究所以及多方力量的幫助下,楊豐山村的梯田被重新整理出來,引進了良種和適宜山地的小型機械,并且建立了院士試驗田,挖掘梯田文化,打造農文旅新產業。如今已經是現代化的美麗鄉村,每到油菜花開,都會吸引許多遠方的游客。
傳統農耕之難 許多梯田曾被放棄
數十年來,錢前看過很多地方的梯田。云南紅河的哈尼梯田,人們依山而居,形成了林、村、田、水的生態系統。廣西桂林的龍脊梯田,宛如臥龍,梯田環繞,泉水靜流。湖南的紫鵲界梯田,是規模最大、地勢最高的梯田,四季變化,各有其美。浙東的古越梯田,是漢族梯田文化的象征,梯田建筑在仙山云海之間,宛如仙人所居,古人稱之“多神仙之宅”。
然而,大部分梯田都面臨著同樣被荒廢的困境。在浙東的楊豐山村,年輕人外出,勞動力流失,梯田收益的微薄等,成為了梯田保護和發展的難題。許多耕作千年的梯田被放棄,荒蕪在山坡上,無人維護,很快被風雨侵蝕。
在云南紅河,已經成為世界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的哈尼梯田,除了核心區的部分梯田受到重點保護,以及通過流轉形成種植特色農產品的梯田外,同樣有許多良田被放棄。
類似的困境,幾乎出現在所有梯田中。勞動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勞動收益小,使得大量年輕人放棄耕作,進城務工。只有少數留守的老人,種植著少量的農田。
這些農耕文明中寶貴的財富,正在急劇萎縮。錢前到達楊豐山村時,楊豐山村的許多梯田,已經沒人種了。
怎樣重新復活梯田,怎樣讓梯田成為鄉村振興的資源?錢前和他的同事們,確定了科技引領、文化發掘、產業帶動等多種形式的振興方案。
在科技引領方面,農業科學家們考察了當地的土壤、水文、氣候等環境條件,引進了多種適宜當地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同時還捐贈了小型農機,使山地梯田實現了機械化。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以留守老人居多的鄉村,很難承擔起高負荷的體力勞動,而梯田中的勞動尤其辛苦。
通過建立合作社、建立院士試驗田、挖掘和展示梯田文化、舉辦油菜花節等,村里的產業逐漸建立了起來,村民的收入也逐漸提高。幾年后,許多廢棄的梯田被重新整理出來,種上油菜和水稻。目前,常年種植的梯田,面積有2000多畝。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收入是改變農民的根本,只靠種糧,很難獲得好的收益。”錢前說,“保護梯田,傳承和利用傳統的農耕智慧,根本是要讓種田的農民有錢賺。比如我們引進了油菜,增加了復種面積,一年種兩茬,收入肯定比種一茬高。而且梯田中的水稻、油菜本身就是非常壯麗的景觀,會吸引很多人來游覽。這又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有了收入,自然也就有人愿意重新把梯田種起來。”
“保護梯田,既是保護傳統文化,也是保護農業的未來。傳統農耕文明積累了大量生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技術,這些經驗和技術,在現代農業中依然有效,是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錢前說,“但如何保護?保護梯田,不是保護過去那種勞動艱辛又收入微薄的方式,而是以現代的科技、產業、觀念,讓梯田成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有效助力。”
“未來的梯田,我覺得應該有壯美的景色,有優良的空氣,有豐富的產業,也有更高的收益。它是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延續,也是現代農業的模樣,它是城里人夢想的去處,也是村民們共同富裕的基石。”錢前說。
對話代表:
建議加強規模連片梯田保護修復
新京報:為何建議加強保護梯田,梯田作為傳統農耕文明的產物,在現代的價值是什么?
錢前:梯田是我國丘陵山區和干旱地區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保護梯田,首先有助于提升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我國人多地少,糧食增產難度大,保障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較大壓力。
2022年,我國大米進口首次突破配額水平、玉米進口連續三年突破配額水平。通過提高梯田地區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充分挖掘水稻、旱糧等增產潛力,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其次,開發和利用梯田系統,對當地的鄉村振興有巨大的意義。我國梯田多分布于地處偏遠的丘陵山區,這些地區資源匱乏、經濟落后,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正確處理梯田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把梯田的生產、生態、旅游優勢轉化為丘陵山區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助力當地經濟發展、脫貧致富。
新京報:層層疊疊的梯田坐落在山中,確實蔚為壯觀,除了生產,它還有哪些價值?
錢前:梯田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也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代表,梯田系統體現了人類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傳統農業知識技術體系、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以及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具有突出的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云南哈尼梯田、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系統等均已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保護梯田,還有提高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與坡耕地相比,梯田生態系統具有保持水土資源、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清潔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據專家測算,每公頃梯田每年可以攔蓄徑流175立方米、攔蓄泥沙22噸、減少流失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養分32公斤,在汛期可以蓄水2000-3000立方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十分可觀。
新京報:梯田的特點有哪些?我國梯田耕作的歷史又是怎樣的?
錢前:梯田適應了我國山地多、平原少、人口眾多且分布不均的特點,在中國農業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據記載,長江流域3000年前就有了水稻梯田,黃河流域2000年前就有了旱作梯田。目前,我國已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有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系統,包括福建聯合梯田、廣西龍脊梯田、江西客家梯田、湖南紫鵲界梯田等4個,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同時,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貴州從江稻魚鴨系統也是在梯田系統之中。在國內,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梯田,自2012年以來共91項,如前述哈尼梯田、龍脊梯田等,還有浙江云和梯田等。
新京報:梯田是否也有分類,如何分類,不同類型有何特點?
錢前:梯田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在長期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對山地改造而修建的梯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嶺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其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并隨之產生了與梯田相關的文化和社會民俗習慣,如云南元陽梯田、廣西龍脊梯田、湖南紫鵲界梯田、浙江楊豐山梯田等。另一類是在新的經濟建設時期,靠人力和機械在氣候較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修建的梯田,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地區,多為旱作梯田,如甘肅、寧夏、陜西等地的梯田。
新京報:當前,保護和利用梯田及梯田文化,有何困難?
錢前: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高山移民、勞動力短缺、交通不便、產業結構調整等,都在影響著梯田生產的延續。再加上梯田本身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勞動強度過大且收益低等影響,我國梯田尤其是南方古梯田也逐步損毀,梯田拋荒日漸增多,梯田生態逐漸退化,梯田文化漸漸喪失。
新京報:針對梯田保護,今年兩會上,你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錢前:建議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加強縣域、地域梯田資源規劃,加強規模連片梯田保護修復,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梯田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社會公眾保護優先意識,合理開發和保護利用梯田,建設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新京報: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措施?
錢前:在政府扶持方面,通過組織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國內梯田發展形勢,從生態、文化、歷史、經濟等領域綜合評價并整體規劃,以產業發展推動梯田保護。實施梯田生態補貼政策,鼓勵梯田區農民保護梯田和傳統農事操作。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深入分析各地梯田的資源稟賦,差異化開發梯田資源,并與其他優勢資源相結合,如古民居、古棧道、小水庫等,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整體推進促進梯田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
提高社會公眾保護優先意識。鼓勵各地積極爭取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金字招牌,促進梯田保護和保護性開發。進一步提高農民和社會公眾保護梯田的認識和意識,規范生產生活活動,最大限度保持梯田的完整性和梯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此外,還建議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企業等參與保護梯田的工作,如企業在保護梯田中投入資源、資金,實現保護效果后,可以酌情給予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補償,因為保護好的梯田,其實都是良田,這種補償機制,個人認為有嘗試探索的價值。
新京報:你提到了推動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目前是否已經做了一些工作?
錢前:梯田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價值,但其保護與發展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支撐。這也是我建議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的原因,以現代科技推動梯田生產的轉型升級使未來的梯田既有傳統農耕文化天人合一、生態持續的特點,又具有現代農業的高效高質。當前,希望越來越多的地方加入進來,共同保護和開發梯田資源,讓傳承千年的梯田文化與文明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當前,在浙江,臺州和云南紅河州哈尼梯田、廣西陽朔龍脊梯田和浙江仙居楊豐山梯田,就共同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已經達成初步意向,未來希望能夠盡快成立全國梯田科技聯盟,吸引更多的地方加入,共同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提高協調能力,形成集聚效應,強化科技手段對于梯田的保護與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