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普查是對土壤形成條件、土壤類型、土壤質量、土壤利用及其潛力的調查,是嚴守耕地紅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工作。”12月5日,在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來臨之際,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階段性進展成效(以下簡稱“土壤三普”),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楊鵬在會上表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開展過兩次全國土壤普查。但社會快速發展,我國土壤資源利用方式、規模和強度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二次普查的數據已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當前土壤資源和土壤質量的實際情況。2022年,土壤三普正式啟動,計劃用四年時間,重點對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開展一次“全面體檢”。自此,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按照進度服從質量的原則,組織了3萬余家單位40余萬名普查工作者,深入2860個縣,對約110億畝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驗。2022年,完成技術規程制定、工作平臺構建、外業采樣點規劃布局,并選擇88個縣開展試點工作;2023-2024年,全面鋪開,2024年11月15日,最后一個采樣點順利收工,外業調查采樣任務如期圓滿完成,共采集樣點287.2萬個,采集樣品311萬份;截至2024年11月底,內業測試化驗進度達到88%,為土壤科學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發布會上,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介紹,土壤普查不是對地表的每一寸土壤都進行調查,而是用一個采樣點的土壤性狀來代表類似的一片區域。土壤三普是在充分繼承歷史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國家層面統一構建集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等于一體的電子化工作底圖,結合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在底圖上精準布設287.2萬個樣點,表層樣點279.3萬個,典型剖面樣點7.9萬個。其中在耕地、園地布的點比林地草地密度大,耕地樣點占比74.5%。
據介紹,土壤三普將形成包括數據成果、數字化圖件成果、文字成果、數據庫成果、樣本庫成果五大系列成果,國家、省、市、縣各個層級上都有一套,以滿足不同層級、不同尺度的生產應用和土壤資源管理需求。
關于成果轉化利用,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介紹,一是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等耕地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可以幫助優化農用地布局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水土光溫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指導地方形成土特產區土壤專題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質量控制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線。土壤普查涉及面廣、環節多、專業性強,楊鵬介紹,為確保樣點代表性、過程規范性、信息準確性,建立了普查工作的質量管理體系和普查數據質量追溯機制,將質量控制貫徹到土壤三普全鏈條全過程。同時,對于普查質控中發現質量不合格的樣點,采取了重新采樣、重新測試、重新審核等整改措施,確保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