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甘肅定西的土豆都去哪兒了?北京新發地的黃瓜都來源于哪兒?基于大數據技術,過去難以知曉的事情可能會在未來一目了然了。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農產品流通數據呈現海量爆發趨勢,可以說是跨步邁入了大數據時代。數據是能力,是競爭力,也是戰略資源,將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對于農產品流通,大數據意味著一場新的機遇,使得全面、多維感知農產品流通成為可能。
一方面,大數據使得農產品流通進入全面感知時代。例如,在傳統農業調查中,只能是利用合理的抽樣去無限接近總體,用樣本推斷總體。而大數據技術使得直接面對農產品流通數據成為可能,可以有效避免出現“盲人摸象”的狀況。
另一方面,大數據使得認知進入多維關聯時代。每一種數據來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往往隱藏在數據的相互關聯之中,只有融合、集成各方面的數據,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數據量的增大使得相關關系的重要性凸顯,有時可以通過分析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發掘意想不到的價值。
分析農產品大數據,是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也是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科技創新工作。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作為國家的戰略需求,推進我國農產品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廣泛參與、聯合協作,當前迫切需要大力加強原始科學創新,促進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和集成,共同探索適合模式并積極推廣應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數據之“大”,并不僅僅在于其“容量之大”,對于農產品大數據工作而言,更大的意義在于從大數據中形成大思維、開展大合作、構建大平臺、獲得大發展,從而使得農產品生產、流通的信息流得到充分延展和深化,這也正是大數據能夠發揮更多作用之處。
如今,如何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各處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研判,為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提供高效優質的信息服務、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和政府決策的重點,也成為未來信息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基于上述考慮,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與北京一人一畝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了“中國農產品大數據聯盟”,聯盟的成員主要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中介機構等。(秦志偉整理)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