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植物新品種59個,培育骨干種質資源770份,克隆主要性狀功能基因483個,開發重要農藝性狀分子標記877個;完成國家、地方和行業技術標準5項,建成規模化試驗示范基地2個;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3件,獲得授權專利33件,發表文章228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培養“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 ……
這是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特色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與應用項目”兩年來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該項目所涵蓋的棉花、油料、果樹、林木、谷子、馬鈴薯、甘蔗、人參、花卉、牧草、竹藤等特色植物在全基因組測序、功能基因挖掘、種質資源創新等研究方面,既具有共性,同時各具自身特性,對共性問題,項目組開展聯合攻關,對非共性問題開展相互借鑒和指導。”該項目首席專家喻樹迅院士說。
作為首席專家,喻樹迅對項目的科學管理進行了更多的思考。
“項目課題由多個參加單位組成,存在研究內容較為龐雜,很難制定統一的技術路線,學術交流存在一些問題;涉及果實品質的很多性狀是數量性狀,易受環境因子的影響,難以控制,需要鑒定多年,影響到關鍵基因發掘的進度緩慢。” 喻樹迅院士說。
喻樹迅建議加強楊梅、枸杞、茶種質重要農藝性狀評價工作力度有待提高;應注重研究成果的總結,按計劃完成SCI論文發表任務;并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進成果的快速應用。
“項目中的一些特色植物研究材料在植物基因組研究中整體基礎較為薄弱。目前,國際上尚無關于我國特色植物蘭花、結縷草的全基因組序列的報道,本課題在進行轉錄組分析時缺少參考基因組數據,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轉錄組數據的分析和功能基因的篩選進度,不利于高效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些優質特色種質資源。” 喻樹迅院士建議,國家應盡快組織集中專門力量,設立重大專項,加強相關特色植物的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學研究工作,保障并促進我國在珍稀特色植物種質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工作。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