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從“田間”到“舌尖”守護安全
俗話說,糧豐天下安。守護老百姓從“田間”到“舌尖”的糧食食品安全始終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1月10日,記者從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動物流感病毒跨種感染人及傳播能力研究”等中國農業科學院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5項,連續兩年實現三大獎“全覆蓋”,在全國農業科研教學單位中保持第一優勢,占全國農業領域授獎總數的22%,展現了“農業國家隊”的科研力量。
潛心多年 創新助力糧畜興旺
歷數2019年度的獲獎成果,長達二十余年的攻關歷程盡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和艱辛。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最高的農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快速發展,玉米需求急劇增長,提高玉米產量是我國玉米生產長期以來的首要任務,而選育新種是玉米增產的關鍵。
然而,我國玉米品種一直存在單產水平低、耐密抗逆性差、適應性窄等瓶頸問題。中國農科院黃長玲研究團隊針對上述問題,從1993年開始,歷經23年持續不斷的努力,成功育出耐密高產廣適的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個玉米新種高產,且可以密集種植,抗病抗旱性好,目前已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增收糧食53.1億公斤。5家種子企業開發品種銷售額23.6億元,實現了大面積推廣,黃長玲團隊為我國玉米種業水平的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小麥是主要口糧作物。近年來,我國專用面粉和高檔食品的市場需求上升,導致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量劇增。然而目前,我國小麥品質類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優質專用小麥占比較低的問題。原來,優質小麥與一般小麥相比在生產管理中要求更高,優質小麥生產技術到位率較差,使得產量偏低、品質不穩。因此,迫切需要科學普及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的新理念,推廣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加速優質專用小麥生產。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趙廣才研究員帶領團隊歷時15年,在我國10個小麥生態區開展生產需求調研,涉及100余個典型縣、500余名科技人員、1000余個示范戶、種糧大戶和種麥農民,精心創作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系列科普圖書,全面細致生動地教授優質小麥生產技術。
這套圖書自2005年以來,累計出版印刷17次,發行15.3萬冊。2015年被列為“農家書屋”重點推薦圖書,發放到全國范圍內的鄉村書屋,惠及廣大農民。《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被列為國家重點圖書,2005-2018年先后發行3版,該書與其精簡版《小麥優質高效栽培答疑》于2006年被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農業部推薦為“三農”優秀圖書,惠及千萬農戶。由此,該套圖書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歷時29年,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的獲獎成果“家畜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與智能飼喂裝備創制及應用”所花費的時間。獲獎團隊針對我國家畜精細養殖全面數字化的需求,建成了功能完整的中國飼料數據庫,獲得了系列化的家畜營養動態模型及日糧配方優化系統,率先實現了家畜電子標識國產化,創制了家畜生命體征感知系統及智能精準飼喂裝備、家畜環境精準控制系統,形成了家畜養殖數字化管控和畜產品溯源的理論與技術體系。最終,實現了主要家畜養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理論與技術創新。
如今,這一成果的應用飼料數據庫及配方技術、智能裝備、標識產品等已覆蓋除澳門外的全國33個省市特區,包括飼料行業TOP10在內的3700余家企業;核心的標識產品出口到5大洲94個國家,成為我國少有的進入國際市場的家畜標識產品,項目成果從1995年到2018年已經累計新增產值1275.09億元,累計新增利稅94.55億元。
專攻檢測 技術守護“舌尖”安全
曾經,果蔬、茶葉等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農藥殘留等問題讓老百姓頗感困擾和疑惑。為此,中國農科院的科研人員集中攻關,個個擊破,為“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的中國農科院質標所王靜團隊針對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精準檢測仍存在前處理特異性差、核心識別材料制備難、檢測通量低、靈敏度仍需提高等技術難題,經10余年系統研究,以檢得準、檢得快、檢得多為目標,在分子印跡設計、核心識別材料創制、免疫檢測增敏等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幾年來,項目團隊先后研制了56個化學發光、熒光、酶標記等快速檢測產品,突破了當前無可靠穩定的農藥殘留商品化免疫試劑盒的技術瓶頸,這些快速檢測產品先后被用于多項重大活動的技術保障中。部分重點產品已經可以走向普通消費者,實現了快檢產品的普及應用。
如今,王靜團隊的成果被列為“舌尖上的安全”六大成果之一,分別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全國農業科技重大成果展展出,在我國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技術及產品也已在國外推廣應用,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樣獲獎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院士團隊則解決的是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問題。該團隊通過研究篩選出一批大量應用的高效、安全農藥,形成我國第一個在產前選用農藥的作物評估體系,解決了茶產業中農藥安全選用問題,并制定了20種農藥制劑防治茶園主要病蟲害的使用準則,成為指導我國茶區農藥使用的第一科學準則。此外,陳宗懋團隊研發了茶葉中490種化學品的高通量檢測技術國家標準,大幅度提高了茶葉中農藥殘留檢測的效率。
陳宗懋團隊研究成果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2007年到2018年間,我國茶葉的出口量增幅35.5%,出口額增幅192.4%。該成果為我國茶葉質量合格率從80年代的60%到2018年97.2%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保障,推動了我國茶產業綠色發展的科技進步。
韭菜廣受老百姓喜愛,但一種叫“韭蛆”的害蟲,在無有效防治措施的情況下,可造成韭菜減產40-60%,嚴重時導致絕收。過去,菜農們采用傳統“農藥灌根”的方式防治韭蛆,甚至使用甲胺磷、甲拌磷等高毒劇毒農藥。即便如此,仍然難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反而容易引發“毒韭菜”事件。為此,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團隊經過17年的苦心鉆研,終于明確了韭蛆在全國的發生危害規律和致命弱點,開創性地發明了“日曬高溫覆膜”防治韭蛆新技術,在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的情況下,就能將韭蛆100%殺死,同時還能提高韭菜產量。這一成果同樣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過去3年,以“日曬高溫覆膜法”為核心的韭蛆防控技術體系在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13個省市韭菜主產區進行了推廣應用,推廣面積1100萬畝次,增加菜農收入72.53億元;同時,將韭菜原有合格率從不足30%提高到合格率高達97%。張友軍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將研究成果真真正正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