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至17日,“2020年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山東省棲霞市召開。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主辦,棲霞市蘋果產業信息與技術協會承辦。
我國是世界蘋果起源中心之一,目前蘋果種植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產量超過4000萬噸,分別占世界蘋果總面積的42.2%,總產量的45.5%,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蘋果生產國。全產業鏈從業人員已超過3000萬人,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在各地開展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穩定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發展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議指出,近年來,隨著蘋果產業的內在構成要素和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政、產、學、研、企之間的合作得到了進一步深化,以實施科研項目和轉化項目為紐帶的協同攻關模式得到了進一步推廣,科技創新要素驅動蘋果產業發展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產能的周期正在進一步縮短,有力推動了蘋果及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環渤海灣、黃土高原兩個優勢產區和黃河故道重要產區及西南冷涼區、新疆等特色產區。
但與此同時,制約蘋果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性問題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苗木帶毒率高,化學藥劑難以防控;栽培模式落后,樹體管理技術繁瑣;土肥水管理不科學,果園可持續生產能力不強;花果管理程序繁雜,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過分依賴化學農藥,存在果品質量安全隱患。
對此,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支持下,果樹所于2016年啟動實施了蘋果高質量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果樹所提出“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技術主攻方向,根據不同蘋果優勢產區的立地條件和制約因素,研發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在品種結構優化、栽植模式構建、修剪技術輕簡、肥水管理高效、病蟲精準防控、花果管理省力和果實品質提升等技術方面進行創新和集成,構建區域性蘋果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新示范推廣服務模式,在不同優勢產區示范推廣,實現蘋果生產省力降本、提質增效。
同時,鞏固優勢產區,強化特色產區,在山東棲霞、甘肅靜寧、遼寧綏中等蘋果優勢產區地建立綠色提質增效示范基地3000余畝;在河北承德、云南昭通等地建立了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1000余畝,有力推動了我國不同區域蘋果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果樹所系統集成了“優化品種結構,無病毒苗木、無袋化栽培,負載量精準管理、水肥精量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高光效修剪、高質量改土、高效益改園、高標準建園”(簡稱‘一優兩無三精四高’)的10項關鍵技術,構建了涵蓋品種、栽培和植保領域的技術體系,實現蘋果高質量發展模式可復制、可推廣。
其中,集成蘋果重要病毒檢測技術和高效脫毒技術,培育38個蘋果優新品種無病毒原種,在山東、陜西等10個主產區建立蘋果無病毒苗木栽培試驗示范基地7個,提供36個品種蘋果無病毒原種苗木2.5萬株、無病毒接穗15萬芽,帶動推廣蘋果無病毒苗2300萬株,全國無病毒蘋果苗木原種90%以上來源于果樹所。
同時,篩選出矮化、早果豐產蘋果砧木及砧穗組合20余個,集成高標準建園、幼樹促發分枝等關鍵技術,實現栽后第二年見果、第三年畝產1500kg、第四年畝產3000kg。
此外,針對新建果園,研發二維平面結果樹形,優化三維樹體結構,建立以扶強中干、開張角度、單軸延伸、保持適宜枝干比為核心的輕簡化整形修剪技術體系,光能利用效率提高30%-40%,優質果率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