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在重慶市江津區四屏鎮旺龍村,梯田層層疊疊、錯落分布,黃澄澄的稻穗等待收割。大自然造就了梯田的美,卻給機械化收割造成了困難。普通收割機難以下田,當地農戶依然維持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收割模式,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丘陵梯田“誰來種地”的問題亟待回答。
9月初的一個早晨,隨著一陣轟隆隆的機器聲,一臺新能源梯田稻麥收割機亮相旺龍村。操作人員站在田埂上,通過遙控手柄操縱收割機作業。這臺體型不大的收割機在梯田里靈活行走,自如地爬坡、轉彎、掉頭,來來回回快速收割,引來了當地村民的圍觀,一下子“炸了鍋”。
“現在用上這臺收割機,比起以往人工打谷,每畝至少要節約三四百元,我家7畝稻田,機器半天就干完了?!币簧缋畹とA在試用了收割機后興奮地說。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沈成告訴記者:“這種新能源小型梯田稻麥收割機適合丘陵山區,它采用了優化設計的電動底盤,配備了增程式電驅系統,柴油機既驅動收割機的作業部件,又給底盤電池充電,沒有了‘續航焦慮’。”
現場操作人員劉浩魯博士說:“這是一臺聰明的收割機,會使用手機就會操作!”看到農機手與收割機“人機分離”作業,大家紛紛稱贊。遙控操作讓農機手避免了梯田和陡坡作業的安全風險,也遠離了秸稈粉塵和噪聲,降低了收割的勞動強度。
據了解,該收割機一天可收獲15~20畝,大大提升了收割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實現了“節本增效”。同時,該收割機節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柴油消耗,促進了農機綠色高效發展。
該收割機制造企業的高級專家丁小兵表示,他們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所開展科企合作、聯合研發,將為江津區的高山水稻生產提供更實用更高效的農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