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科技支撐糧食單產創新高
全年糧食看秋糧,而秋糧大頭是水稻和玉米。據農業部玉米、水稻專家實地調查分析,今年玉米、中稻的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百)粒重都比去年增加,預計秋糧單產高于去年,全年糧食單產將再創歷史新高。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和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趙久然,請他們詳解科技在今年糧食生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政策、市場、科技、氣候,助力總產再創新高
記者: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占全年糧食總產近40%,而玉米作為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去年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50%。今年早稻實現了恢復性增產,為全年水稻生產開了一個好頭。從目前判斷,水稻、玉米的增產形勢怎樣?增產原因有哪些?
程式華:據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調查,今年中晚稻生長期間,東北、長江中下游、華南等水稻主產區氣候條件適宜,溫光資源匹配好,增產趨勢明顯。若后期氣候條件正常,預計全年水稻增產幅度有望超過3%,再創歷史最高水平。水稻作為我國3大主要糧食作物中總產最多、單產最高的品種,基數高、比重大,水稻增產是全年糧食增產的基礎和支撐。而今年水稻增產,總體上可以總結為4個方面8個字,即“政策、市場、科技、氣候”,前兩個因素主要影響面積,后兩個因素主要影響單產。
趙久然:今年我國玉米生產總體形勢良好,總產較上年增加已基本成定局。玉米總產增長的原因,一是國家及地方多項惠農政策支持、高產創建示范帶動、市場強大需求和玉米高價位拉動下,今年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較高,玉米種植面積較上年穩中有升;二是玉米種植密度(畝穗數)、良種覆蓋率、機械化作業率、技術到位率及科技支撐力度等進一步提高;三是玉米主產區總體自然氣候條件對玉米生產有利,降雨較充足和及時,未發生大范圍的旱災、風災等;四是玉米主產區沒有大范圍嚴重病害流行。
良種、良法、機械配套,全面提升單產水平
記者:近年來,糧食連年增產,一個基本的經驗就是科技支撐。在水稻和玉米的生產中,科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而高產創建作為技術集成推廣的重要方式,在糧食生產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程式華:科技在提高水稻單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高產優質品種發揮增產核心作用。在種稻農民年紀偏大、掌握科技能力下降的情況下,好的品種已成為水稻增產最直接、最有效、最顯著的要素,突出體現在以超級稻品種為代表的高產優質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逐年擴大。二是配套集成栽培技術最大限度發揮出品種增產潛力。好種還需好技術。近年來,以旱育秧、大中棚育秧、集中育秧為代表的育秧技術,以機插秧、拋秧為代表的插秧技術,以精確定量為代表的肥水管理技術,以及機械化收獲等適用技術大面積推廣,促進了品種產量潛力的發揮。三是科技工作者在防災減災、重大病蟲害防控等方面的支撐作用。近年來,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和超級稻專家,以及相繼成立的省級水稻體系和超級稻推廣專家團隊,已成為各地指導水稻生產的主力軍,在培訓稻農、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久然:玉米“一增四改”等集成關鍵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為充分挖掘玉米的增產潛力、全面提升玉米單產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是熟期適宜、高產穩產耐密型優良玉米品種所占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其次是玉米增密、土壤深松、適時晚收、全膜雙壟溝播等區域增產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面積進一步加大;此外,種植密度進一步優化,測土配方施肥的面積和力度繼續加大,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進一步提升,黃淮海夏玉米區麥田套種改貼茬直播的進度加快。
而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以來,通過統一供種,強化了高產優質品種推廣;通過重點推廣高產密植、地膜覆蓋、機播機收等技術,強化了集成配套技術普及;通過探索多種形式的服務機制,有效提升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
技術方案針對性強,科技服務進村入戶
記者:今年農業部組織了穩糧增糧科技大會戰,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員開展全年全程科技服務。從春耕開始,專家組就及時根據作物、地區和農時有針對性地提出技術指導意見,請問專家們如何把這些指導意見落實到田間地頭,開展了哪些科技服務?
趙久然:圍繞高產創建和玉米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玉米專家組與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地方科技創新團隊等緊密配合,組織專家對各玉米主產區的生產形勢、技術需求等開展考察和調研,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科學制定區域生產指導意見。特別是在玉米生產關鍵環節,及時組織專家對各地的玉米生產新形勢、新特點進行重點調研,并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技術指導意見。為確保生產指導意見切實落實到田間地頭不走樣,專家組深入田間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并通過農業部網站、《農民日報》等媒體及時發布。
程式華:年初以來,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結合播種、育秧、田管、收獲等關鍵季節,積極開展技術培訓,迄今共培訓稻農10余萬人次。在水稻生產的關鍵季節,專家們紛紛成立科技服務團,走村入戶,與稻農面對面進行交流,并根據所了解的情況,分區、分季提出田間指導意見、病蟲情報、防災減災技術措施等100余次。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由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和超級稻專家在水稻主產區組織實施的新品種、新技術示范點達到2000個以上。
科技增糧,潛力在品種創新和技術集成
記者:我國水稻生產技術一直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在今年水稻生產中有沒有特別體現?
程式華:從科技及其推廣的角度看,今年水稻生產中的突出亮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超級稻品種推廣。目前,經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為83個,預計推廣面積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二是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在東北稻區等北方稻區,主要大中棚育秧技術的推廣,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質;在南方稻區,機插秧技術推廣速度繼續加快了步伐,提高了栽插質量。
記者:近年來,玉米的單產和總產都有顯著提高。但作為雨養旱作作物,在氣候、耕地和水資源約束下,進一步增產的潛力在哪里?在這一過程中,科技發揮增產潛力的著力點在哪里?
趙久然:在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況下,提高單產是加快我國玉米生產發展和增加總產保障有效供給的關鍵和核心。科技發揮增產潛力的著力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加強玉米種質創新,選育和推廣生產安全低風險的優良玉米品種,進一步提高種子質量特別是發芽率和播種質量,實現一次播種苗全、苗勻、苗壯;二是優化集成多種抗旱節水農藝措施,大力開展深松改土、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培肥地力,進一步實施測土配方科學施肥和化肥深施;三是進一步加強高產穩產耐密型品種的良種良法配套和區域化栽培模式研究與示范,防止品種越區種植,推廣適時晚收和促早熟防早霜等技術。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