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26日訊 記者常理從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年工作會議上獲悉:201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科技為我國糧食生產保持“十一連增”作出巨大貢獻。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告訴記者,農科院持續開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和棉花等作物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近2000名科技人員協作攻關,集成了一批實用技術與成果,構建了幾種主要作物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建立了一批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協作攻關網絡。目前,6種作物增產均超過10%,最高達44.7%,畝均增效500元,探索出了農業科技集成轉化的新模式。
在科技創新方面,小麥、水稻、大豆、棉花、黃瓜和煙草等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主糧作物高產攻關取得新突破,水稻所雜交稻、作科所玉米新品種分別獲得955公斤、1227.6公斤的畝均單產新紀錄。
此外,知識產權成果產出豐碩。李家洋介紹說,農科院全年獲專利授權1006項,比上年增長20%,其中發明專利497項。植物新品種權25項。審定新品種106個,其中國家審定8個,省級審定98個,獲得新獸藥、農藥、肥料登記證7項。出版學術專著276部,獲軟件著作權298項。4項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