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進步主要分為生物化學型和機械型兩種類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具體表現為生物化學型技術和機械型技術,并物化在兩類技術的資金投入當中。其中,生物化學型技術投入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生物化學型技術投入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程度要大于機械型技術投入。
隨著兩類技術投入的追加,水土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對糧食產量的約束作用被干擾。通過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能夠促進兩類農業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又可以提高水土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最終使得在三種資源約束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實現糧食產業的增產增效,保障中國糧食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
通過實證分析說明了農業科技支撐糧食產業發展的主要技術進步方向選擇問題,然而農業科技進步不能單純依靠私人部門,政府在農業生產中承擔提供基礎服務和公共產品的職能,通過政策引導、干預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資金扶持是保證科技發展符合實際需求和改善技術匹配的硬件條件的重要推動力。
構建科技支撐糧食產業發展戰略、依靠農業技術進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政策頂層設計時,需要著重關注和逐步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嚴格保障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農民有地可種,加快高標準、高質量農田建設。嚴懲污染土地、水資源等行為,加大力度整治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水資源污染等問題,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確保糧食生產土地資源投入的基本穩定,保障農業生產水資源投入的基本滿足。
第二,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補貼力度,尤其對種糧大縣從事糧食專業生產的農民,補貼程度應使得種糧年收入水平達到該地區城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對非產糧大縣從事糧食兼業生產的農民,其補貼程度應使得種糧純收入達到該地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以減緩農業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速度。
第三,優化配置兩類技術投入,防止資金比例“過猶不及”。當前,生物化學型技術對中國糧食生產起到主導作用,所以在分配有限的農業技術資金時應傾向于生物化學型技術。中國糧食的穩定增長必須通過單產的提高來滿足總量的供給,而單產的提高主要依賴于生物化學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物化學型要素質量的改進和數量的追加。但是在單位土地上可以追加的生物化學型要素投入是有最優配置標準的,政府要引導農民科學施用生物化學型技術和科技成果,防止過度施用化肥、農藥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土地板結、殘余農藥含量超標等水土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阻礙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隨著生物化學型技術投入逐漸達到最優配置水平,轉而更多地增加機械型技術投入、提高機械型技術生產效率將成為保持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的新途徑。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