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湖南省農科院黨委共同舉辦的袁隆平精神學習交流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報告廳舉行。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袁隆平先生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是新中國培養的新一代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楷模,是農業科技界的一面旗幟。召開袁隆平精神學習交流會,是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及農業科研界和農業高校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向袁隆平同志學習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目的是深入學習與大力弘揚袁隆平同志的科學精神、高貴品質和崇高風范,踐行傳承科學家精神,引導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以更好的精神風貌、更大的工作力度,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為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
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鄧華鳳深情回顧了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歷程。他表示,“我有幸跟隨袁隆平老師,從恩師身上學到很多,例如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務實精神、協作精神、愛黨愛國精神等等,使我受益終身。其中,恩師的創新精神對我影響最深,也使我從一位雜交水稻小兵成長為雜交水稻干將,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是袁隆平創新精神的有力注腳。”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回憶到,在年輕時就認識了袁隆平先生,接受過袁老師的很多幫助。袁隆平先生經常鼓勵我們創新,貴在創新的時代精神也是他一輩子所做的事情。“記得4年前,袁先生問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說很累,干不動。袁先生問我多大年齡,我說我55歲,袁先生說‘人到55,猶如出山虎’。我當場就請袁先生把這句話寫在了紙上。至今,這張紙條仍放在我的書房里。 ”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說,雜交水稻在國際上已經有了大面積種植,但是跟中國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進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們要更加按照學習袁隆平精神的指示,特別是在科學家精神方面再努力,為糧食安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回憶了袁隆平院士對他的提攜和幫助。他表示,我們應該把袁隆平不斷追求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家國情懷的精神,把國家重大需求作為自己終身奮斗目標的精神,認真地學習,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上,為我國的種業振興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認為袁隆平先生為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并表示要學習袁隆平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懈奮斗、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躬身實踐,以田野為家、以水稻為伴,終生為水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表示, 在科技高速發展、物質生活全面豐富的今天,糧食安全仍然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永不過時。我們要學習袁隆平同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堅持“四個面向”,勇攀科學高峰。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我們要學習袁先生的經邦濟農的家國情懷,惟實懷真的創新膽識,淡泊明志的奉獻品格和作育英才的育人情懷。今天我們紀念袁隆平先生,就是要把袁老的可貴精神發揚廣大,教育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好、踐行好袁老精神,為實現中國農業科技的現代化,為實現中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應有的力量。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我們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忠誠愛黨、心懷群眾的高貴品格,學習他扎根土地、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以及腳踏實地、勤奮進取、勇攀高峰,把科技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學家風范。這是每一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榮的職責。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學習他扎根一線、淡泊名利的精神,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擔負起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不斷攻堅克難,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不懈努力。(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