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息和技術流通起來,在國際間加強合作,在農戶和科學家之間建立通道,對建立可持續性草地貪夜蛾防控體系至關重要。”10月31日在北京召開的“全球草地貪夜蛾可持續防控研討會”上,全球草地貪夜蛾可持續防控研討會組委會主席羅伯特·貝特拉姆(Robert Bertram)表示。
“全球草地貪夜蛾可持續防控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主辦,來自全球多國的200多位植保科學家與農業專家,以“共繪全球性應對未來入侵害蟲的藍圖”為主題,旨在會同全球植保科學家,推動草地貪夜蛾可持續防控的國際合作,加強攜手提升應對草地貪夜蛾及其他入侵病蟲害預警和防控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草地貪夜蛾原產于美洲,是全球重大遷飛性農業害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十大預警害蟲之一。2016年入侵非洲后,在當地造成超過30億美元的損失。2018年底,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目前已在我國定居。
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了“全球草地貪夜蛾防治行動”。在我國,從上至下的植保系統和農技推廣系統,在草地貪夜蛾入侵之初就制定了監測、預警和防控方案,并在入侵當年,開發出監測與防控技術體系,使得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并未造成重大危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介紹,草地貪夜蛾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中國在遏制草地貪夜蛾爆發成災和防控取得良好成效和經驗,實現了“蟲口奪糧”保豐收的目標。同時,中國還積極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草地貪夜蛾防控行動”,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分享中國在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平臺、綜合防控技術集成示范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探索和推廣適應不同地區的可持續防控技術和管理模式,共同保障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他表示,“中國愿與各國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已有的合作平臺,不斷創新合作機制,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國際社會一道防控草地貪夜蛾,為全球植物保護事業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介紹,中國在遏制草地貪夜蛾暴發成災和防控取得良好成效和經驗,實現了“蟲口奪糧”保豐收的目標。中國農科院供圖
草地貪夜蛾研討會組委會主席、美國國際開發署首席科學家羅伯特·貝特拉姆博士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防控技術開發與應用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全球草地貪夜蛾防治行動”的成功實施,將為全球應對未來入侵病蟲害提供重要參考范本。他表示,以往的經驗顯示,讓信息和技術流通起來,對防控草地貪夜蛾非常重要,包括國際間的合作,也需要讓農戶和科學家之間的信息流通起來。
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干事貝絲·貝克多爾表示,2019年開始實施的“全球草地貪夜蛾防治行動”為跨學科和跨區域的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和政策支持提供了全球性平臺,通過全球協同合作,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進一步蔓延危害,她希望各方加強交流、汲取和分享經驗,推動實現草地貪夜蛾防治由應急防控機制走向可持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