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稻-稻-油”模式短生育期油菜品種觀摩活動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舉行,經現場測產,產量比當地主推油菜品種增加50.95%,生育期約170天,創造了“稻—稻—油”三熟制模式下油菜百畝機收實產新紀錄。這為利用長江流域和南方冬閑田擴大油菜面積、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中油早1號百畝連片示范區。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供圖
經中國作物學會油料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田間評價,遂川縣雩田鎮堂境村100畝“稻—稻—油”周年輪作連片種植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分段機械實收畝產達166.05公斤,畝產油量約73.33公斤(含油量按44.16%計算)。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且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供給安全面臨巨大風險。我國長江流域和南方雙季稻區光溫資源豐富,利用稻田冬閑期種植短生育期油菜(10月20日后播種、次年4月25日前收獲)、發展稻油多熟制生產是在確保糧食生產基礎上增糧擴油保供的重要途徑。
在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穩定支持下,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針對稻油多熟制區域開展技術攻關。該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團隊成功培育出產量和抗性優良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種“中油早1號”。該品種克服了高產高油與短生育期矛盾,在遲播下具有苗期生長勢強、冬前不早花、冬后長勢穩健、抗倒性和抗病性較強、成熟期一致和適合機械化收獲等特征,在三熟制區域種植密度可達3.5萬~5.0萬株/畝,配套密植高產技術可實現更高產。
2023~2024年,“中油早1號”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的江西、湖南、廣西、湖北、浙江等油菜主產省示范面積達5000畝以上,各示范點均實現了“稻—稻(再)—油”模式輪作岔口的從容交接,且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在廣西北海生育期僅約130天。
專家介紹,長江流域和南方冬閑田是發展多熟制模式擴種油菜的潛力所在,而缺乏高產優質短生育期油菜品種一直是制約長江流域和南方冬閑田“稻—稻(再)—油”三熟制模式全面推廣的技術短板。以“中油早1號”為代表的高產高油短生育期油菜品種的大面積示范成功,是新質生產力賦能“稻—稻(再)—油”模式周年高效生產,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