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28日是第37屆“中國水周”,主題是“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眾所周知,農業離不開水,水是莊稼寶,耕種不能少,而現代灌溉裝備為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上,大型噴灌機高效輸水送肥,助力農戶增產增收;在新疆棉花田里,膜下滴灌帶和棉花種子一起入地,為節水增效做好保障;在廣袤的黃淮海平原上,越來越多的微噴帶在農田鋪設而成,精準滋潤著每一株作物;在各地高標準農田中,大量卷盤噴灌機佇立一旁,像衛兵一樣守護田地……新時代的灌溉裝備在田野大地上畫出了一幅幅高效節水農業發展的生動新圖景。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灌溉設備沖鋒在前,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糧食穩產增收保駕護航。
機藝融合 節本增效
數據顯示,十年來全國耕地灌溉面積由9.68億畝增加到10.55億畝,在糧食總產量穩步增長的情況下,全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實現了零增長。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2014年的每畝402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64立方米,降低了9.5個百分點。農業高效用水、節水增產、釋放勞動力背后,節水灌溉技術裝備功不可沒。
噴灌和滴灌是我國常用的兩大類節水灌溉裝備,近年來灌溉裝備深挖節本增效潛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農藝制宜形成東北規模化農田節水增糧、西北膜下滴灌節水增效、華北綜合節水壓采、南方節水減污的大格局。較之傳統漫灌、畦灌,噴灌能省水20%-30%、滴灌能省水30%-50%,增產10%-20%,有效緩解了農業用水矛盾,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眼下春耕春灌已全面展開,盡管有近500畝小麥田要澆,河南省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的村民李長亮卻一點兒也不著急,“地里有滴灌帶,連著機井和水肥罐,澆地省水省時還省工,少了田壟土地利用面積也多了,好用得很。”自從三年前用了節水灌溉設備,幾年來,他在流轉田上全都鋪上了滴灌帶。“今年我種小麥晚,得虧有了滴灌管,我一個人就能追水追肥,現在苗情也不差。”站在綠油油的小麥田邊,他算起了經濟賬:過去澆一遍地至少得請8個工,費半個月,現在自己十天就能全搞定。而且滴灌帶水肥噴施均勻,能省一半水、四成肥,每畝還多打兩百多斤糧食。從過去的抵觸到現在的接納,從看到相鄰地塊節本增效到親身體驗技術優點,李長亮成了小麥微灌技術的忠實擁躉。
如今,農戶對于灌溉裝備的態度正在從非剛性的需求轉變為剛性需求。今年,獲嘉縣41萬畝小麥田中用上節水灌溉設施的農田已經達到15余萬畝,“除了高標準農田配備的節水灌溉設備,在農技部門推廣下已有不少種田大戶自掏腰包主動購置了小麥滴灌帶、微噴帶等節水灌溉設備,應用面積超過一萬畝?!鲍@嘉縣農業農村局土壤肥料站站長王慶安說。
“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五良’”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集約化、規?;?、綠色化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旱澇保收的農田水利設施,機藝融合發展的高效節水灌溉裝備能夠顯著提升水土資源利用率,增強農業產出的穩定性?!敝袊r業大學副校長杜太生教授說:“要繼續研發因地制宜和推廣符合各地農情的節水灌溉設備和配套技術體系,支撐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p>
多方協同 產業興旺
節水灌溉裝備的推廣普及,離不開灌溉裝備產業化支撐。目前國內從事節水灌溉產品研發制造的規模以上企業約2400家,產品涵蓋灌溉系統中水源工程、首部樞紐、各級輸配水管網和田間灌排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已經實現國產化。除了滿足國內絕大部分市場需求,高效節水灌溉產品還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技術與裝備支撐。
在河南輝縣,中原智慧灌溉裝備制造產業園車間內機器聲音轟隆作響,全力以赴為周邊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積極備貨。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產業園已生產各類灌溉裝備40余萬套(件),為春耕春管打下堅實基礎。這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聯合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建造的產業園,通過“龍頭企業+配套企業+服務主體”模式和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模式,積極招引上下游配套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產業融合、園區建設、訂單生產、轉化應用于一體的模式,已經吸引了國內10家知名灌排企業入駐,截至目前已生產、銷售250余萬套(件)設備,為中原糧倉供足了“解渴”設備。
這些企業,多來自國家灌溉農業綠色發展聯盟。2018年,農田灌溉研究所牽頭成立該聯盟,聯合農業節水領域內多家科研單位、高校、推廣機構、龍頭企業,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打通企業先進技術轉化堵點,全面梳理短板弱項,加強灌溉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采用“科企合作”“賽馬”“揭榜掛帥”等方式持續解決產品提檔遇到的問題,推動裝備升級。聯盟成立至今已發展有148家成員單位,集成研發灌溉新設備、新模式、新成果百余項,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兩億多畝。灌溉裝備制造產業通過持續開展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與新型制造基地,促進優勢互補、資源互享,暢通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實現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些年我國灌溉科技、裝備發展走出了一條‘多部門聯合攻關、多學科協同聯動、各環節集成配套’的路子,集智聚力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因地制宜推廣了各類先進成熟適用裝備。農田灌溉裝備總量穩步增加,效率水平持續提升,支撐高產、優質、低耗的農業生產體系建設能力持續增強,帶動農田灌溉方式深刻變革,不斷支撐農業現代化向前邁進?!?a target="_blank">農田灌溉研究所副所長王景雷說。
四位一體 “數”“智”雙升
土地規模化經營管理是挖掘農業生產潛力的重要條件,隨著我國農田規模經營比重逐年提升,農田綜合管理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近年來,灌溉科技與裝備協同發力,在功能融合化、裝備平臺化、決策“數”“智”化方面積極探索,持續推動形成農業“水、肥、氣、藥”四位一體高效智慧灌溉新模式,集成水肥管理、植物保護、農情監測等多個功能,不斷用現代科學技術賦能灌溉科技創新,用現代工業技術推動灌溉裝備升級,全方位助力農業綜合管理跑出“加速度”。
在安徽宿州,一臺集灌水、施肥、撒藥于一體的大型平移式噴灌機為春管帶來了新氣象。細看發現,噴灌機桁架下多了一個軌道,撒藥小車在軌道上靈活往復滑動,遇到塔架還能自動伸縮,輕松避障?!斑@是我們聯合科研機構研發的新產品,想解決的就是灌水、施肥、撒藥設備‘單兵作戰’、協同度低的問題?!卑不找患肄r業裝備公司技術人員介紹,“水是肥的腿”,他們早早就實現了水肥一體化,但由于噴藥劑量小、濃度大、藥水容易掛壁,不能用已有的灌溉管道,只能另外想辦法。思索間,他們盯上了常駐田間的灌水田“保姆”——各類灌溉設備?!坝行﹪姽鄼C的桁架結構是一個天然的平臺,我們就嘗試用工程化手段在上面融合撒藥功能。”經過五年多反復摸索、試驗、改版,去年成功落地,目前產品已進入中試階段。
在河南新鄉,融入無人機光譜多源感知技術、田間精準灌溉控制平臺和變量精準噴灑系統形成的現代信息感知變量精準灌溉系統在大型噴灌機上已發揮了三年作用?!跋到y實現了大田精準灌溉信息空間分布特征精準提取,能判斷每塊農田水分和氮素需求,解譯不同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生理生態、干旱、營養等情況,實施最佳的灌溉和施肥方案?!毕到y設計者、農田灌溉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震說,“只需看一眼屏幕,手指輕點遙控裝置,田里的莊稼就能得到精準灌溉?!彼蕠姙⒕鶆蚨瘸^92%,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了20%,氮肥利用率提升了25%?!霸啤崩锕?,線上管,智慧灌溉成為新趨勢。
在江蘇徐州,一家節水設備制造公司正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導航等信息技術被深入融合運用,智能化卷盤式噴灌機、灌溉機器人、中心支軸式地角臂系統等研發構想被納入發展藍圖,加氣灌溉的優勢作用也正與科研機構、高校一同加緊研究……
“近些年,灌溉行業領域加快先進灌溉設備研制推廣應用,節約資源、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支撐農業現代化能力水平明顯提升。我國灌溉農業節水潛力巨大,要繼續圍繞國家需求,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進灌溉裝備制造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用水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業強國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敝袊こ淘涸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節水大使”康紹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