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發布會23日在北京舉行,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李家洋,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劉旭,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財政部科教與文化司、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計劃財務司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會上發布了“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總結與展望工作報告”,6個研究所作了典型發言,全面展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分享了農業科研體制創新經驗,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借鑒。
科技創新工程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創新
2013年,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以下簡稱“創新工程”)啟動實施,目的是以機制創新撬動院所改革,以穩定支持增強創新能力,以重大成果驅動農業農村發展。十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立足職能定位和優勢特色,將創新工程作為“1號工程”,堅持以“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為使命,以“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持續深化內部改革,探索適合農業科研規律和特點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模式,強化農業科研國家隊的建制化優勢,加快提升體系化能力,為全國農業科研體制的改革探索道路。經過十年實踐,中國農科院的科技創新活力得到激發,創新能力加快提升,現代院所制度逐步完善,發展速度大幅加快,發展水平躍上了新臺階,顯著提升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建立以履行使命為導向的科研任務體系。創新工程實施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始終重視與強調履行國家隊的使命職責,圍繞使命定位,構建學科方向,部署科研團隊,凝練創新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基礎性、長期性、公益性農業科研任務,組織科研團隊開展持續科研攻關。同時,建立以履行使命為導向的科研任務體系,圍繞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重大農業科研任務,凝練提出種子、耕地、生物安全、農機裝備、綠色低碳、鄉村發展等6個重點領域,提出“十大使命”和“十四五”期間的78項重點任務清單,組織跨學科跨團隊開展重大任務聯合攻關,突出協同創新,促進“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相互流通,構建整體性強、流動性強的全新科技創新組織模式。研究所和科研團隊也制定了任務清單,形成務實、前瞻、系統的使命清單體系,明確科研創新方向和重點任務,持續開展科技創新。
建立以學科團隊為單元的科研組織方式。創新工程構建了以學科方向為引領、以科研團隊為主體、以科研任務為主責、以平臺基地為支撐的一體化科研組織方式和農業科技創新模式。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形成“11大學科集群—58個學科領域—283個重點方向”三級學科體系,建立起以學科體系為指引的創新導向機制。按照學科體系的研究方向,將全院34個研究所原有的1000多個課題組,優化整合為330個科研團隊,建立以科研團隊為創新單元和創新主體的科研組織模式。團隊實行首席負責制、首席接續機制、使命任務引領機制和團隊調整退出機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院所職責使命持續開展科研攻關,為解決重大農業科技問題提供高質量的科技成果。
建立以農科英才為核心的人才隊伍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將人才團隊建設作為實施創新工程的首要關鍵因素,先后實施“青年英才計劃”“農科英才工程”,在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保障等12個方面出臺促進人才發展“30條”“新30條”及17項配套制度,強化對不同層次農科英才的引育支持。建強科研、管理、支撐、轉化四支隊伍,以“四縱四橫”人才體系建設為重點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構建以戰略科學家為核心、領軍人才為中堅、青年人才為支撐、博士后和研究生為后備的雁陣式人才體系。近十年新增10位兩院院士,近五年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170余名,比“十三五”增長近一倍。目前,全院農科英才共363人,人才隊伍力量日益增強。
建立以績效考評為核心的管理運行機制。創新工程采取以科研產出為導向的績效管理方式對研究所和科研團隊進行管理與考評。院與研究所、研究所與科研團隊簽訂任務書,從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貢獻、人才團隊建設、科研條件建設、國際合作與交流、資金使用與管理等方面明確任務目標,進行全面綜合評價,避免“四唯”。創新工程績效考評采取分期考評,每5年實施周期內開展年度監測,三年中期評估,五年期滿考評;采取分級考評,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考評農科院、農科院考評研究所、研究所考評科研團隊;采取分類考評,院對研究所考評按照作物園藝類、畜牧獸醫類、其他專業類分組進行??荚u結果與目標校正、績效預算等直接掛鉤,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建立以穩定支持為特征的科研投入機制。對科研團隊圍繞學科方向的科學研究給予長期穩定支持,為國家穩住學科方向與科研隊伍,為農業農村長遠發展做好科研力量儲備;對跨學科跨團隊的重大聯合攻關任務給予適度競爭的重點支持,促進產出關鍵技術與重大產品,為農業農村當前需要提供高質量科技支撐。同時與國家競爭性科技項目錯位、接續支持,避免重復,形成競爭立項與穩定支持有機銜接的資助體系,解決競爭性科研項目短周期資助與農業科研長周期之間的矛盾。十年間,創新工程撬動效應顯著,全院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500項,直接經費資助總額達18.1億元。自2016年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來到2022年底,全院獲批牽頭項目182項,總經費達55.5億元。
建立以協同發展為目標的合作交流機制。團結帶領全國農業科研力量建立聯合作戰、協同攻關機制。支持農科院科研團隊與省農科院共同聚焦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重大科技問題協同攻關,撬動山東、廣西、福建和江西等地對地方農科院科研團隊穩定支持8.72億元。牽頭創新聯盟建設,布局成立75個專業、產業和區域性聯盟,開展協同創新。與中國工程院聯合組建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強化農業科技戰略咨詢能力。大力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成功舉辦“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啟動實施作物功能基因組等國際農業大科學計劃任務,國際合作交流的廣度深度及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科技創新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十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牢記使命、勇于擔當,以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為己任,聚焦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投身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發現,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創制了一批重大產品,這些先進、高效、實用的重要農業科技成果,為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升、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發現水稻減氮高產早熟基因,為作物大幅度增產和減少氮肥施用、實現“綠色高效”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也為全球水稻和其他作物增產帶來新曙光。首次揭示昆蟲通過水平基因轉移事件從植物中“偷竊”基因以克服宿主防御,解析煙粉虱“偷竊”植物基因克服宿主防御新機制,為煙粉虱田間精準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提供了全新思路。馬鈴薯育種打破傳統育種兩大瓶頸,探索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可將馬鈴薯育種周期由10-12年縮短至3-5年,繁殖系數提高1000倍。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日趨完善,避免糧食減產近40%,“蟲口奪糧”保豐收。玉米密植滴灌技術大幅促進主產區玉米增產增效,創造畝產1663.25公斤的新紀錄。高效利用農田養分資源,首創“天空地一體化”農田生產感知監測體系,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技術迭代升級,守住糧食生產“命根子”??购颠m水種植技術、農藥高效低風險減施增效技術等農業綠色技術與產品推陳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銀山”。LED植物工廠實現水稻和大豆生育期減半,水稻63天左右、大豆中黃58天收獲,推動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邁向高級階段。
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創制出一批重大產品?!爸屑卧?7”早稻品種年應用面積超千萬畝,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選育耐熱性突出、高產穩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中麥895”,創造畝均實收782公斤的高產紀錄。成功培育“中油雜501”刷新了首次畝產400公斤的冬油菜高產紀錄。300多個蔬菜新品種帶動農民增收超200億元。“華西?!薄皬V明2號”白羽肉雞、中新白羽肉鴨等突破性國產畜禽品種接連審定,打破國外種源壟斷。研制我國第一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農藥“蘇云金芽孢桿菌工程菌G033A”,打破了同類產品的國際壟斷。研發我國首個植物免疫蛋白質生物農藥“阿泰靈”,實現農藥減量20%以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產出一批新技術與新產品。農藥殘留智能快檢技術和系統實現5分鐘6種以上目標物的同時判斷,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靈敏度提高10倍,黃曲霉毒素檢出率提高50%,保障食品安全。實施優質乳工程,奶產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技術引領國產奶業從安全向優質轉型升級。在國際上率先研發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累計推廣應用超過700億次,成功阻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為保障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發揮關鍵作用。優質蜂產品加工與質量控制技術突破蜂產品質量過程控制技術瓶頸,實現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和質量控制。
1220余項戰略研判支撐國家宏觀決策
創新工程實施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加強戰略研究和國家農業高端智庫建設,提出一批重大咨詢建議,有力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開展宏觀政策研究與戰略研判,圍繞重大戰略任務,將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轉化為政策建議,圍繞糧食安全、生豬產業、鄉村“新基建”、農產品貿易等問題,形成1220余項戰略研判和政策建議報告,其中,350余項政策建議報告被有關部門吸收采納;部分批示報告內容納入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文件,有力支撐了國家農業發展決策。
連續發布一批產業發展報告與科技發展報告,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創設提供科學咨詢和決策參考。創建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制度,每年定期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連續5年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為社會各界了解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提供了“窗口”;連續2年發布《中國農村人居環境發展報告(綠皮書)》,為下一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參考;發布《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為全面準確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提供借鑒;2018年起,持續發布年度《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分析解讀》《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等系列專項報告,全面分析解讀全球農業科技前沿發展趨勢,為農業科技研發布局和創新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工程啟動“躍升計劃”
中國農科院提出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在強化科研團隊創新能力、鞏固優化團隊穩定支持的基礎上,突出國家隊使命擔當,優化創新機制和布局,統籌資源舉院抓大事,開展以科研團隊為基本創新單元的有組織科研,強化重大使命任務聯合攻關,打造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快推進“兩個一流”,著力增強農業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整體躍升和高水平自立自強,支撐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
加強基礎研究,建設一批科學中心。支持青年領軍人才緊緊圍繞前沿科學與新興交叉技術開展科學研究,力爭實現原始創新的重大突破。
強化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把握農業發展主動權。聚焦“種子、耕地、綠色低碳、生物安全、農機裝備、鄉村發展”等國之大者,組織實施院級重大科研任務聯合攻關。
強化鏈式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一批支撐服務鄉村振興的區域中心和系列產業專家團,根據重點區域農業差異和產業發展布局,部署從源頭科技創新,到技術集成和熟化應用的一體化鏈式創新。
打造高端智庫,提供戰略咨詢與決策支撐。構建體系完善、平臺優化、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新型農業高端智庫。做好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研判,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完善海外布局,打造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高地。實施國際農業科學計劃,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推動合作平臺建設,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科技外交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