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1998年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昆蟲與授粉生態研究團隊選擇了這一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對熊蜂的工廠化繁育、飼養和利用進行了科技攻關。12年來,在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資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專項等一系列項目的支持下,系統地研究了設施農業熊蜂授粉配套技術,囊括了野生熊蜂人工馴化、室內飼養與繁育技術、熊蜂病蟲害防治、授粉管理技術和應用操作規程等從野生熊蜂到授粉利用的方方面面,制定了一整套系統而又科學的技術方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食品的品質、安全和環保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設施農業是依靠科技進步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設施農業處于與外界相對隔離的環境,特別是冬春季節,缺少自然授粉昆蟲,使蟲媒花為主的設施作物授粉受到嚴重影響,座果率極低,成為設施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過去通常采用激素噴花、人工蘸花等手段輔助授粉,這些方法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生產成本過高,同時,激素的使用明顯降低了果蔬的品質。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設施農業的產量、品質與成本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
那么,有沒有一種既能將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又達到高產、優質目的的農業技術?
有,這就是設施農業熊蜂授粉技術。應用熊蜂授粉極為省工,授粉用熊蜂的推廣不僅能很好地替代因人工蘸花授粉而帶來的繁重工作量,而且能避免因噴施激素而使果蔬品質降低的問題,達到省時、省力、增產和明顯改善果蔬品質的目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
該項目從熊蜂繁育技術、繁育和授粉蜂箱設計、蜂群授粉前預處理、授粉技術管理等幾個方面制定了科學、詳實的技術方案。
通過項目的實施,明確了授粉用熊蜂的繁育開始時間;設計了熊蜂繁育和授粉專用箱;界定了不同作物蜂群大小的組織方式以及授粉用蜂群在運輸前的預處理和運輸后的處置方式;建立了蜂授粉過程中對農藥的規避原則。系統、系列地提出了設施農業授粉用熊蜂從蜂群的生產到運輸和授粉技術等方面的配套技術,為設施農業,尤其是果蔬的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項目執行以來,建成了以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山東生物授粉技術有限公司和山西農科院園藝所等單位為依托的北京、山東和山西三大熊蜂繁育基地,目前年繁育能力達10000群;項目實施3年來,累計繁育熊蜂13000多群,在北京、上海、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新疆等地的番茄、茄子、甜椒、黃瓜、冬瓜、桃、杏、櫻桃等設施蔬菜、果樹上應用,累計釋放面積達900多公頃。
應用熊蜂授粉后,設施番茄增產34.57%至59.26%,茄子增產27.93%,青椒增產38.34%;設施桃、杏應用熊蜂授粉后,座果率顯著增加,杏增產11.96%至25.77%,而且果實品質明顯改善。經熊蜂授粉后,商品果率達95%以上,優質果率達85%以上,各推廣單位因熊蜂授粉增產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高達4100多萬元。
推廣設施農業熊蜂授粉的市場前景廣闊,生態效益更為深遠。我國目前設施栽培面積近600萬公頃,以全國每年10%的設施果菜應用熊蜂授粉來計,每年因增產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將高達400多億元,具有誘人的市場推廣價值。同時,應用熊蜂授粉生態效益深遠。(韓霽)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經濟日報]設施農業熊蜂授粉應用技術前景廣闊
發布時間:2010-11-05
|來源: 《經濟日報》2010年10月27日 |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阳山水蜜桃”真假难辨 农产品“蹭名牌”现象为何屡禁不止2025-07-14 15:48:00
- [光明日报]桃多组学数据库发布,全流程覆盖基因挖掘到分子设计2025-07-14 15:45:00
- [科技日报]所创制具有改善记忆功能的磷脂绿色合成新方法2025-07-13 16:52:00
- [工人日报]能改善记忆功能的磷脂绿色合成新方法创制成功2025-07-12 16:54:00
- [经济日报]新茶饮新表达2025-07-12 09: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