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重大創新能夠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和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在我國人均農業資源特別是耕地和水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剛性制約條件下,要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糧棉油等基本農產品保持穩定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出路在于科技創新。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產品面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也只有靠農業科技不斷取得突破,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級的農業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機構和國家創新基地,擔負著全國農業科學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農業高技術開發和重大應用研究的重任。近兩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親切關懷和農業部等主管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實施人才興院戰略,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為推動農業科技新革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把培養杰出農業科學技術帶頭人作為加快全院科技創新第一要務
當前,在世界性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農業領域也正在醞釀一場新的科技革命。中華民族從公元3世紀起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農業科技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各國,創造了人類當時最繁榮的經濟和最先進的文化。在近代工業技術革命中我們喪失了自我揚棄、超越發展的歷史機遇,但在新的世紀里,我們又面臨著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中華民族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力爭在世界性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中擁有一席之地,使我國農業科技再次躍居世界領先水平,實現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根本戰略性轉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要求有一大批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科學家和農業技術人員,尤其是在重大基礎理論、關鍵瓶頸技術領域獨具慧眼、開創未來的領袖級科學家。在20世紀上半葉,世界農業仍處于生產率、科技水平和發展速度很低的資源農業時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的植物礦質營養學說及其推動下的化肥工業、繆勒開創的有機合成農藥和農藥工業,以及我國科學家袁隆平提出的水稻雜交育種理論和水稻雜交育種,為世界范圍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每公頃1000千克猛增到1988年的2499千克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充分認識科技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在農業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培養杰出農業科學技術帶頭人作為加快全院科技創新第一要務,為提高全院科技創新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以“杰出人才工程”計劃的實施為先導全面實施人才興院戰略
2002年初,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了“杰出人才工程”,在全世界范圍內公開招聘優秀科技英才。杰出人才崗位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崗位,五年內計劃招聘杰出科技人才一級崗位25-40名,二級崗位100-120名,三級崗位400-500名。杰出人才實行年薪制,一級崗位年薪不少于10萬元,一次性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一套或安家費50萬元,科研經費400萬元;二級崗位年薪8萬元,一次性提供不少于80平方米住房或安家費40萬元;三級崗位年薪6萬元。
“杰出人才工程”計劃出臺后,在海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2002年度首批杰出人才招聘過程中,共有海內外308名專家、學者前來競聘。經過嚴格的評審和選拔,有19人入選一級崗位,64人入選二級崗位,187人入選三級崗位。中國農科院對招聘的杰出人才,按照“競爭上崗、合同管理、明確目標、嚴格考核、滾動管理”的新型機制,從有利于杰出人才個人成長、有利于學術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的角度,通過加大人財物投入力度、改革分配制度、引入激勵競爭機制、建立可行的工作業績評估評價體系等具體舉措,為杰出人才從事科研活動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為更好地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留出更大的空間。
目前,2003年第二批杰出人才招聘評審工作正在進行當中。中國農科院要用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持續實施“杰出人才工程”計劃,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迎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以至培養世界級農業科學家提供雄厚的科技人才基礎。
以學科戰略重組為手段全面推進全院重點學科群人才梯隊建設
以學科戰略重組推進人才梯隊建設,是中國農科院實施人才興院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全院科技創新源源不斷的重要基礎。
中國農科院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確立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要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心以及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根據這一戰略定位,中國農科院進一步明確了學科發展建設的重點。
今后5-10年內,中國農科院將重點加強作物科學、動物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應用微生物科學、農產品加工、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農業信息以及農業工程等現代農業發展九大學科群,以及41個一級學科、173個二級學科的建設,在各研究所根據全院學科建設統一規劃自行確定三級學科建設的基礎上,中國農科院將通過“杰出人才工程”計劃的持續實施,圍繞一級崗位杰出人才,全面推進同一學科群二級、三級崗位人才建設以及實驗技術人員的分流優化,并結合研究生培養、客座研究制度以及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最終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能力超群、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優秀科技團隊。
人才興院戰略的實施已經在全院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興院戰略,全院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并已開始為全國農業科技及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通過人才興院戰略的大力實施,全院科研立項與科技成果取得了雙豐收。截至2003年10月底,中國農科院共申請到各類科研項目2459項,合同經費12.25億元。兩年來,全院共鑒定科技成果307項,先后有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發明二等獎;63項成果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此外,棉花三系配套、矮敗小麥育種技術等研究項目可望在“十五”期間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人才興院戰略的實施,一批科技杰出人才已開始在國內外嶄露頭角。我院水稻研究所錢前博士,率領課題組在水稻分蘗分子遺傳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論文今年4月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上;生物技術研究所路鐵剛博士,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土壤肥料研究所張維理博士,領銜研究開發的“中國土壤肥料信息系統”,被國外學者贊譽為“是地理信息系統和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極為成功的范例”。
通過人才興院戰略的實施,已經形成了國際合作生機勃勃的新局面。兩年來,通過杰出人才的領軍帶動作用,我院已經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國際交流合作的中心,已有10個國際組織和外國機構在我院建立了區域、國家或項目辦事處。不僅國際農業科技合作項目和經費有大幅度增長,而且連續舉辦了全球農業科技評估地區磋商會議、中荷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家峰會等一系列有較大影響的國際農業科技學術會議,并由我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國際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事業的新發展,必將為我院及全國農業科技工作開通走向世界、迎接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陽光大道。
分享到
大力實施人才興院戰略 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發布時間:2003-12-24
|來源: 光明日報|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