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多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我國的玉米種植密度增幅緩慢。”11月24日,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行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系列圖書(圖冊)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李少昆說。
面向東北、黃淮海、西北等三大玉米主產區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系列圖書(圖冊)已全部出版發行。受訪者供圖
玉米作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作物,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受限于我國有限的耕地面積,產量的提升主要依靠單產的提高。李少昆介紹,“種植密度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玉米種植密度沒有明顯提升。”
自2004年起,李少昆帶領團隊成員,系統開展了玉米密植栽培理論的研究,針對玉米增密種植面臨的倒伏、整齊度差、早衰和抗逆性降低等系列問題,經過近20年的攻關,逐一攻克了這些難題,探索明確了玉米產量潛力突破的主要途徑,研發出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綠色種植新模式。該成果實現了在保證節水、省肥前提下,玉米單產的進一步突破。
李少昆介紹,“實現玉米單產的新突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科學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我們對全國做了一個聯合的生態實驗,只要增密,各地都能增產,增加1000株,增加5.6%的產量,如果配套增密技術,增產幅度更大。”
然而,單一提高種植密度,容易出現倒伏、空稈小穗等問題,同時更費水費肥,且病蟲害還難以防治。李少昆介紹,玉米密植高產技術包含了耐密品種篩選、滴水齊苗、化控防倒、水肥分次施用、病蟲害一噴多防、耕層構建等,以解決密植帶來的種種問題。
多年來,這一技術日漸成熟,并且在全國多地創造了高產紀錄。在黃淮海夏播區南部的河南舞陽,玉米畝產達到1000公斤。在內蒙古通遼,示范田最高產量達到了1439.40公斤/畝,創造了東北春玉米小面積單產的最高紀錄。在新疆奇臺,超高產玉米示范田平均產量達到1502.07公斤/畝,實現玉米單季“噸半糧”目標。在新疆塔城,10萬畝集中連片玉米機械籽粒直收測產中,平均畝產達1117.4公斤,創下全國10萬畝玉米單產新紀錄。同時,百畝、千畝、萬畝單產,均刷新全國玉米單產最高紀錄。
《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系列圖書(圖冊)在科研團隊20年潛心研究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基礎上編撰而成。主要面向基層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和種植大戶等讀者。目前,面向東北、黃淮海、西北等三大玉米主產區的圖書(圖冊)已全部出版發行,其中圖書3種、修訂再版1種,累計印數6.6萬冊;掛圖5種,累計印數17.2萬張,成為糧食主產區玉米增產的“真經秘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此外,該套系列圖書(圖冊)已成為農業農村部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培訓環節的關鍵技術資料,對于加速這一技術在全國的推廣應用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