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兩年,中國農科院科研成就碩果累累——7項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成果獲“2020-2021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2021年獲國家自科基金資助338項,同比增長7.3%。重點研發計劃再創佳績——口糧和谷物高產優質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白羽肉雞等主要畜禽新品種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物育種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加速推進,“七塊地”科技聯合攻關初見成效……
一切成績都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撐,農業科研國家隊的“千里馬”是如何養成的?
侯水生:
“咬定目標不放松”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水生是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最初到畜牧所工作,并不是做肉鴨育種工作,而是搞動物營養研究。而且還獲得了豬雞營養研究方面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時,我國肉鴨產業面臨的困難也是巨大的,占全國鴨肉消費市場80%的瘦肉型肉鴨品種被國外公司完全壟斷,全國養殖企業每年為此支付巨額的引種成本。思考再三,為了國家利益,也為了跟國外公司爭一口氣,侯水生放棄了自己所學的專業和研究方向,從頭開始研究肉鴨遺傳育種。不干則已,要干就要干最好,侯水生一開始就對準全球肉鴨種業龍頭——英國櫻桃谷公司,下定決心解決我國肉鴨產業完全依賴國外品種的“卡脖子”問題。
幾年時間,侯水生團隊的2個肉鴨品種 “中畜草原白羽肉鴨”和“中新白羽肉鴨”相繼培育成功,很快就占領了國內1/3的瘦肉型肉鴨種源市場,而且每年還以4%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徹底打破了國外品種壟斷。
侯水生認為,科研工作者就要有“咬定目標不放松”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和誘惑,都要堅定地走下去。在剛開始肉鴨育種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整體上農業科研經費就嚴重不足,畜牧類科研項目投到肉鴨育種的科研經費幾乎為零,課題組生存很困難。于是他先從解決北京鴨場養殖成本高、飼料浪費嚴重問題著手,培育出了“Z型北京鴨”免填品種,受到了企業歡迎和經費支持,幫助團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后來科研經費相對充足了,有的科研計劃資金量很大,侯水生團隊仍然咬住既定目標,不跟風,不轉向,不盲目追趕時髦研究,一直堅持著“產業需求是我們的研究目標”這個鮮明的研究風格,堅守著科研本分。
“以育種為核心,不斷向縱深拓展,實現品種和技術雙創新。因為以往肉鴨育種得不到重視,研究基礎比較薄弱,很多機理沒搞清楚,育種技術、方法無人研究,都需要我們自己來解決。”侯水生告訴記者,由于堅持以育種為核心,縱深開展基礎研究,組織實施了“千鴨X組計劃”,首次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北京鴨參考基因組,發現了24個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基因。
楊鑫:
感受“解鎖密碼”的科研樂趣
“在2009年踏入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大門時,我的內心是迷茫的。因為我本科學的是生物技術專業,跟農業領域有一定距離,我自己也不知道生物學知識儲備如何應用于農業領域?!睏铞问侵袊r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博士后,他闡述曾經的迷茫。
“實驗步驟對不對?研究方向行不行?這條路還要不要走下去?”在科研起步階段,楊鑫幾乎每天都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當時,楊鑫的導師看到了他的彷徨和焦慮,啟發他說:“做科研,要抓住主要矛盾,研究重點問題,傷十指不如斷一指”。
在留所工作后,當年就獲得研究所“青年英才”的支持,還特聘為副研究員,助力他的項目申報。研究所還從基本科研業務費所級統籌項目中成立了“種子基金”,給楊鑫和新入職人員提供初始支持。
為啟發楊鑫聚焦農業科技的核心問題,他的導師一步一步幫楊鑫剖析,蔬菜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化學殺蟲劑的保駕護航,但抗性的形成,一方面制約了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功效,影響農業生產;與此同時又導致農藥使用量加大,加劇環境污染。所以說殺蟲劑抗性機制的解析是解決這些科技問題的關鍵。導師的啟發讓楊鑫有了“絕處逢生、柳暗花明”的喜悅之感,于是“趁熱打鐵、一鼓作氣”,拿出全力跟進研究,經常凌晨兩三點,才走出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楊鑫解鎖了蔬菜害蟲對化學殺蟲劑抗性形成的關鍵基因及其信號調控通路問題的“密碼”,這項成果獲得國內外專家的認可,為田間蔬菜害蟲抗性監測和精準選藥等綜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論基礎。揭開問題真相的成就感和釋然感,使楊鑫感受到了科研的美妙樂趣。
基因所:
從3人到1000人靠啥?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所(簡稱基因所)成立7年來,從最初的3人籌備小組迅速發展為1000多人的研究所,平均年齡不到30歲;引進各類青年人才80余人,其中8人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
在雜交馬鈴薯、組學算法、基因編輯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志性成果”“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連續3年自然指數排名全國農業科研院所第一名……基因所取得的這么多成果,靠什么?
讓“伯樂”去發現“千里馬”、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基因所成立之初,第一任所長錢前院士就帶頭宣講、帶頭攬才,從德國馬普所、北大、中科院等機構挖掘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奠定了研究所快速發展的基礎。實行專家顧問團制度,聘請多位歐美院士級別專家擔任引才顧問,所有引進的青年英才必須與顧問進行1-2個小時的在線面談,就研究方向、未來規劃深入探討。引才顧問會從人才的學術水平、發展潛力、與基因所契合度等方面給予專業的書面建議。
通過布局“優薯計劃”等9個重大科研項目,吸引了大批相關方向的青年人才;通過對標荷蘭食品谷,倡議發起建設深圳國際食品谷,宏大前景,又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為鼓勵青年人才心無旁騖地開展科研,基因所對青年人才予以5-6年的穩定支持期,預聘期結束后實行獨立嚴格的國際小同行評價,確保最優秀的人才獲得長聘崗位,保持人才隊伍合理流動。
“農科英才”工程:
打造人才隊伍“雁陣”格局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說,中國農業科學院要以“強領軍、推年輕、活機制、抓管理”為重點,實施“農科英才”工程。
“強領軍”就是要抓好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打造高質量科研團隊,培育80個左右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學科引領能力的國際知名的卓越團隊;培育140個左右在國內具有絕對優勢、強力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國內領先科研團隊;新建20個左右前沿交叉學科團隊。
“推年輕”就是要抓好后繼有人根本大計,造就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國農科院計劃每年投入5000萬元實施青年英才計劃,遴選一批40歲以下、有潛質成長為領軍人才的青年人才。
“活機制”就是要創設促進人才發展的政策舉措。優化人才政策供給,完善人才評價制度,完善薪酬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科研工作時間保障機制。
“抓管理”就是要打造專業化服務型管理隊伍。加強管理隊伍崗位管理,構建管理人員發展“雙通道”,探索管理部門職能型和研究型崗位并行模式。
吳孔明表示,通過協同推進科研、管理、支撐、轉化四支隊伍建設的“四橫”布局,中國農科院將構建以戰略科學家為核心、領軍人才為中堅、青年人才為支撐、博士后/研究生為后備的“四縱”體系,打造人才隊伍“雁陣”格局,努力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