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記者從南京舉行的糧改飼論壇暨第五屆中國青貯飼料質量評鑒大賽上獲悉,我國自2018年啟動“糧改飼優質青貯行動(GEAF計劃)”以來,從種植、調制、評價和利用四個關鍵環節構建了青貯品質提升與應用提效的關鍵技術體系并推廣應用,全面提升青貯飼料品質,推動草牧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相關部門從糧改飼政策實施地區抽取的900余份全株玉米青貯樣品中,質量等級達到三級及以上水平的占比87.4%,同比提高7.4個百分點。北大荒集團連續3年實施GEAF計劃,提升了墾區玉米青貯品質,在奶牛場應用后平均單產提高400公斤,公斤奶飼料成本降低15%,每頭牛每年可增加收益1800元。寧夏通過實施GEAF計劃實現種養結合、提質增效,種植青貯玉米每畝地收益達2400元,奶牛平均單產達到9.4噸,覆蓋奶牛83.7萬頭,累計增收7.9億元。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介紹,GEAF計劃實施過程中,創建了集技術評比、科技傳播、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為一體的全國性青貯飼料質量評鑒大賽公益平臺,輻射帶動青貯飼料品質提升,實現種養雙贏,有效促進了糧改飼政策落地落實。自2018年以來,中國青貯飼料質量評鑒大賽連續舉辦5屆,累計評鑒來自河北等17個糧改飼試點省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和青島市的青貯飼料樣品4100余個,檢測各項指標11.5萬余個。同時,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山東、云南、寧夏等省區市相繼舉辦了區域性評鑒賽事活動,對各地青貯飼料質量提升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但是“仍需要不斷加強地域性青粗飼料資源開發、青貯飼料質量提升與應用提效方面的科技創新工作,支撐不同糧改飼模式落地生效”,GEAF計劃技術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卜登攀研究員強調。
依托GEAF計劃,全國畜牧總站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連續四年發布《中國全株玉米青貯質量安全報告》,構建了“中國青貯飼料質量數據庫”,創新了全株玉米青貯質量分級評分體系(CSQS),客觀評價了我國全株玉米青貯質量安全現狀,指出了全株玉米青貯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從生產全流程關鍵環節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技術措施。報告的發布,為全面提升我國青貯飼料品質提供了實踐借鑒,對糧改飼政策的全面落實和草牧業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宗禮在活動致辭中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探索出多條可有效增加牛羊優質“口糧”供給的方法路徑和政策措施,其中實施糧改飼的作用效果尤為突出。通過落實糧改飼項目,項目省區飼草產業快速發展,草畜一體化穩步推進,綜合效益不斷顯現,目前每年可為養殖環節提供6000萬噸以上的青貯玉米、苜蓿、飼用燕麥等優質飼草,再加上每年約1.3億噸秸稈實現飼料化利用,各地草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