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 周錚 趙潔
嘉賓: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林而達
嘉賓: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梅旭榮
去冬今春我國西南5省持續高溫少雨,旱情不斷加劇,其中云南、廣西部分地區旱情達到特大干旱等級,貴州出現80年一遇的嚴重干旱,部分地區旱情甚至百年一遇。而今春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地區又出現低溫霜凍天氣,嚴重影響春播春管。氣候變化使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
未來的氣候變化仍然存在許多未知領域,對農業生產影響還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去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主持人:人們普遍認為,氣候變化是當前西南5省罕見旱災的“罪魁禍首”。氣候變化究竟對農業生產產生哪些影響?農業生產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農業布局和結構是否需要調整?針對這些的問題,我們請來長期從事此方面研究的林而達研究員和梅旭榮研究員為讀者解析答疑。
林而達:在人類面臨的由氣候變化帶來的諸多挑戰中,很大程度上依賴“靠天吃飯”的農業,無疑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全球氣候的任何異常變化,無一不與農業息息相關。許多事實表明,中國因為國土大、生態類型多,農業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實驗表明,最低溫度升高1℃,水稻的單產要下降10%;中國華北的試驗也表明:在夜間冠層增溫2.5℃,,冬小麥生育期提前、生長期縮短,產量下降26.6%。所以說氣候變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另外,對過去30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華北、西北、西南等地,都是升溫的年份糧食產量下降。東北雖然不是這樣,但是,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東北春旱對糧食產量的不利影響,在2030年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可能會加大40%左右。總的來看,在未來30~50年,氣候變暖將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面臨3個突出問題:糧食產量波動增大、農業布局和結構將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將增加。
梅旭榮:近5年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達1000億斤左右,為糧食總產的10%,其中,旱災造成的損失約占全部災害損失的60%左右。本所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氣候變化適應對策,到2030年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紀后半葉,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產量整體上可能下降13-24%。
我國處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氣候本來就多變,而且變率比較高,我國農業總是旱澇不斷,這是一個常態。但是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這些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率正在加快、強度正在加強。其原因在于,一個是季風氣候本身就具有這種特性,另一個是氣候變化致使這種變化的幅度加大、強度增強,導致了災害性天氣的頻發。我統計了一下,最近30年,我國糧食作物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絕對損失量和相對損失量都是增加的,而氣候變化還使糧食作物產量的波動幅度從100億斤達到500億斤。因此,在農業生產中,要把季風氣候本身的規律和“人為因素影響使災害天氣變化加大”這種規律的認識統一到對生產的決策中去。也就是要把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作為農業生產安排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考慮。
主持人:近年來,嚴重干旱、異常降溫降雪、大范圍沙塵天氣、強冰雹等極端氣候事件頻頻發生,氣候變化與這些極端氣候事件有關系嗎?氣候變化是否加強了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呢?
林而達:從去年遼寧的干旱到今年云南的干旱,包括去年東北的低溫凍害等,極端氣候事件時有發生。中國氣象局提供的數據證明,最近這些年,我國干旱的趨勢加重,暴雨的日數增加強度也加重了。特別是云南,最近幾十年來這一地區小雨的日數逐漸減少,大雨的日數增加,也就是說旱澇的風險增加了。再有就是登陸我國的臺風強度也有加大的趨勢。
嚴格地說,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引發氣候極端事件增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只能說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了,而不能說極端氣候事件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實際上,國際上已有方法來證明這一點:歐洲人做過一個模擬實驗,用人為因素來驅動氣候模型,可以模擬出2003年歐洲的高溫干旱,因此他們認為,這場高溫干旱確實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我國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但我的看法是,也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已經發生的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是人為氣候變化引起的,科技界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梅旭榮:林老師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現在很多時候講的氣候變化,都把人為引起的和自然引起的氣候變化混為一談。我們這里所講的氣候變化,是指由人為因素或人的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絕對的,應當把人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分開。我們要研究的是人為因素到底使氣候的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這樣的提法應該更準確些。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剛才二位專家所闡述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極端天氣不是人為氣候變化引起的,科技界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的觀點,提醒人們應關注此方面的研究,讓科學數據證實結論,當前研究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問題?
林而達:第一,對氣候變化要引起重視,不要輕易說極端氣候事件不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第二,除要加強科技方面研究外,各級政府、農民朋友都應當采取相應應對措施。比如說,云南本來就是石漠化地區,又有季節性干旱,早就應該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在山區建水窖等辦法把雨季的水存留下來。江西、廣東北部、海南這些季節性干旱地區都是如此。
農業科技發展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當作重要的研究目標之一。過去可能這方面考慮得很少,現在比如水利部門修建水庫的時候,除了要考慮歷史的氣候條件外,還要考慮未來的氣候變化風險,從而決定水庫建在哪里,容量多大等等。
梅旭榮:由此可以衍生出兩個問題,一個是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品種的風險是不同的,要加快形成災害風險區劃;再一個就是目前我們通過國際合作在做氣象災害保險的試點,非常成功,我認為在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力度的同時,也要加快推進農業災害保險的商業化進程。
主持人: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氣候變化了,農業布局和結構都將發生變化,目前農業部門亟須做哪些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投入?
梅旭榮:應該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加強對農業生產能力建設的投入。近年來,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在作物和品種布局上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使自然災害“受體”改變,加劇了災害風險。。旱澇災害、凍害等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種的高產性狀上去了,抗逆性狀下來了。舉個例子,東北玉米從中早熟發展到中晚熟,到晚熟,那么其受秋季低溫影響的風險肯定加大了。另外,上世紀90年代后,華南地區發生了5次凍害,雖然凍害強度不及以前,可為什么成災了呢?原因就是受體變了,品種抗凍性下降。所以在選擇品種時,不能單一追求高產,還要充分考慮品種的抗逆等性狀,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林而達:農業生產中大家都很重視育種、肥料、植保、環境等各環節,會有目的地根據需要發展相應技術,但是以前育種時可能不會考慮未來良種應用地區的氣候如何變化,現在需要考慮了。另外還要考慮一些新技術在變化的氣候條件下,是否還能發揮與以前同等的功效,應該做哪些相應的技術調整等。
主持人: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多變數,有專家呼吁國家應出臺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法律,規范相關行動,減少氣候變化人為因素的影響,二位專家對此有哪些建議?
林而達:很多有識之士都在建議國家適時出臺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法律,來規范相關行動,這是很重要的。另外,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效率進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選擇一些效益比較好的,優先采用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消除貧困有幫助的措施,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更好地協調。
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措施,包括根據對未來氣候的預測調整農業結構,即要在適宜的時間、地點種植最適宜的作物;加強管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要根據未來的氣候變化預測改善灌溉和排水設施;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抵御能力;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為此,發展新的適應現在和未來氣候變化的應用技術十分迫切。
梅旭榮:從防范氣候變化的風險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應當加強能力建設,如加強糧食主產縣數據的監測及處理能力,增加監測站點,推行全國統一的監測標準,推進監測“三網”合一;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農業災害的監測評估;加強培訓和服務,讓農民了解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過去我們的農業科學研究主要是提高作物單產、改善品質,現在還要加一個,就是應對氣候變化,在以后的農業科學研究中都要加入氣候變化的因素,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