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企業簽署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合作備忘錄 李大勇 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靳丹妮、孫伶俐、李大勇):不少中國人現在都認同,農業正成為新的“風口”。在國家對外開放的總框架下,中國在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時,也對“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進行了部署。進一步開放,將促進中國農業升級、農民增收;而由于中國食物消費結構正處在升級過程中,中國的農業市場也正為全球所看好。
在上周于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行的第20屆國際農業科技展上。以色列著名的索麗種子和農業項目公司的總裁李伯奇認為,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而中國政府對農業非常重視,現在是和中國合作的大好時機,“我認為中國的農業市場非常大,現在正經歷從小農場向大農場的新發展,產品質量更好。中國政府非常關注農業,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調整我們的經驗和技術使它適合中國的條件,所以這是我們開展業務獨特的時機。”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也是大豆、棕櫚油、棉花等農產品的最大買家。去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接近2014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9%。其中,進口近1259億美元,增長12.8%。統計顯示,中國農產品進口額70%來自美國、巴西、東盟、歐盟和澳大利亞,“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農產品進口也增長較快。
以色列索麗種子和農業項目公司總裁李伯奇認為,現在是和中國合作的大好時機。孫伶俐 攝
巨大的中國農業市場,也給各國帶來了實惠。以美國為例,美國去年對中國大豆出口額高達140億美元,僅美國最大的大豆生產地——伊利諾伊州,每年生產的大豆就有四分之一是銷往中國的。去年,美國向海外市場出口了價值約65億美元的豬肉,其中,中國是美國豬肉第三大出口市場。
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家蜂蜜生產企業經理馬斯特斯告訴本臺記者,他渴望參加將于今年11月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這一世界性平臺向中國消費者推銷自己生產的優質蜂蜜,“進軍中國當然不容易,但這是一個擁有大量消費者的市場,當地消費者也歡迎優質外來產品,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中國面向世界舉辦的進口博覽會,我聽說有不少國際食品巨頭,例如麥努卡蜂蜜都會參與,這在亞太還是第一次。”
中國的專家和業界人士都認為,未來中國食物消費結構仍處在升級過程中,食物消費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農業領域擴大開放是中國基于自身發展需要的“剛需”。
中國今年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具體部署包括:建立健全農業貿易政策體系;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關系;積極支持農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等。
今年3月肯尼亞總統為獲中國獎學金留學生送行 楊雨婷 攝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看來,中國農業領域開放的程度越來越大,合作程度也越來越深,“世界農業發展的實踐和規律顯示,越到發展程度越高的時候,科技進步起到的作用就越來越強、越來越關鍵。現在我們農業科技不光在發展中國家是處于前列,在部分領域和一些研究方向可以和發達國家同步。我們也形成了一批農業科技重大的原創性成果。我們這些農業科技‘走出去’,顯著地提升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他們農產品安全的保障水平。這也是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咱們中國農業不斷壯大帶來的這種紅利的外溢。”
事實如此:中國目前已和十多個非洲國家建設了農業技術推廣示范中心。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與科特迪瓦、尼日利亞、剛果(布)等非洲國家簽署了十余份合作協議,促進技術轉讓。中國的南京農業大學同肯尼亞的埃格頓大學合作,建設東非地區最先進的分子作物實驗室,助力肯尼亞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也在兩個月前的中國“兩會”期間對中外媒體表達了中非農業合作的真誠意愿:“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這樣做。我們對非洲國家的農業合作、對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方面的幫助是真誠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
在上周第20屆國際農業科技展這一全球農業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展會期間,中國海南省胡椒協會會長陳克波透露,海南省的胡椒種植面積占中國的95%以上,海南胡椒產品每年出口到美國、歐盟等地達5000噸,“以色列對胡椒的消費是相當可觀的,剛才以色列的幾家公司都過來,看了我們的產品,都對我們的產品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與我們開展好合作。”
而在學者看來,更好地融入世界農產品市場體系,正是中國農業開放的直接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說:“如果我們不融入WTO的體系,我們就不能和這些國家對等地互換互利。我們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可能就不會像如今這么快。這就是通過農業對外開放,我們也就更快地更好地融入世界的農產品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