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份對三農工作的指導文件中,多處關鍵內容對如何護航“土特產”發展給出明確要求。比如,“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要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
2023年土特產成為三農領域的熱門詞匯,所謂“土特產”是來源于特定區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特產品或加工產品,主要包括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產品,是農特產品及加工產品中已經形成品牌的產品。針對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土特產”的新提法,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來自電商和保險領域的專家學者。
趙俊曄:土特產走出“深閨”離不開網絡銷路
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曄表示,要讓土特產真正走出“深閨”,不僅要靠產品本身的質量和文化內涵,更要依靠現代化、網絡化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手段。
趙俊曄在實際調研中發現,近幾年,直播與電商加快雙向融合,直播電商規模快速擴大,已經成為活躍農業農村經濟、助力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但從前期的調研結果來看,縣域農村直播電商的發展也普遍存在專業團隊缺乏、供應鏈保障能力弱、基礎條件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
趙俊曄認為,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通過優化農村直播發展環境,配備專業化設施設備,打造本地化的電商運營團隊,能夠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加速直播在鄉村“下沉”,帶動和促進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隨著各地鄉村特色產業茁壯成長,“土特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但也有許多土特產“藏在深閨人未識”。2023年底,通過網絡平臺的“農業大摸底”,許多“寶藏土特產”讓眾多網友眼前一亮,心向往之。如何讓更多的寶藏土特產從寂寂無名到有口皆碑,從偏遠的“酒巷”走向消費者的餐桌,既能更好地對接和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也能讓農民的辛勤付出得到回報。
為解決這個問題,趙俊曄提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要讓土特產真正走出“深閨”,不僅要靠產品本身的質量和文化內涵,更要依靠現代化、網絡化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手段,減少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信息不對稱,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拓展市場空間,提升產品價值。讓土特產插上數字化的翅膀,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題中之意,也是農民富裕的重要途徑。
張峭:鼓勵給“土特產”上保險,新提法利好地方特色產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到“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首席科學家張峭表示,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國特色農產品保險的標的數量從2018年的250余種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種,除中央財政獎補外,許多省和縣市也利用本級財政自行開展本區域內特色農產品保險的獎補,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的保費規模占比已從2018年的20%提高到2023年的37%。”在張峭看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將會進一步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進而有利于地方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而地方特色產業大多是地方富民產業,對于提高農民收入、防止規模性返貧、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張峭說,與糧、棉、油、糖、豬等這些重要或大宗農產品保險相比較,菜、果、茶等地方土特產保險,品種多、數量少、價值高、風險大,而這些特色農產品保險沒有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科目,即使得到中央或地方以獎代補資金支持,其保費補貼比例也相對較少且不穩定,如中央財政對水稻、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保險保費補貼比例在中西部地區是45%,而中央對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比例只有35%。此外,中央對地方特色農產品以獎代補險種保障程度較低,如地方特色農產品以獎代補險種的保險金額要求原則上不超過其物化成本,而三大糧食作物保險金額可以是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障程度要高得多。
張峭建議,聚焦“一縣一業”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重點關注區域特色明顯、產業規模較大、經濟效益可觀、市場競爭力突出的特色品種,擴大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障范圍,做好“土特產”保險保障新文章。同時,重點關注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中央財政實施東西部差異化的獎補比例,形成“一縣一業”的保費獎補清單。另外,需要加強特色農產品區域生產風險評估、精準定價和費率動態調整,保障特色農產品保險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