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甘肅省永昌縣舉辦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羊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現場觀摩活動”,科研人員們給出了答案:由該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牽頭并聯合多個部門、單位、專家組成協同攻關團隊,建立的“科研單位+地方政府+企業+專業合作社”產學研政相結合的技術研發和推廣平臺,在甘肅肅南縣示范區集成了高山美利奴羊選育提高與雜交改良技術等8項高效新技術,可使牧區羊平均日增重達到233g,雙羔率提高14%,每只羊新增收益174元(肉和毛),而且養殖過程中的污染可控,羊糞能夠實現零排放。
“除了牧區羊綠色增產增效的8項核心技術,我們還集成了農區肉羊全產業鏈綠色增產增效8項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種和湖羊等高產品種為示范區羊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項目在羊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化升級、維護草原生態平衡及提質增效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國農業科學院羊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首席科學家、牽頭單位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楊博輝研究員說,并且將種植與養殖結合,資源與生態環境相銜接,其中農作物秸稈飼料化生物處理、固液兩階段高效沼氣和有機肥發酵工藝等關鍵技術,形成了農區肉羊生產“種、養、加、銷一體化”生態綠色循環全產業鏈模式,帶動了示范區商品羊的提質增效。
技術集成
8項核心技術實現羊產業節本又增效
長期以來,我國牧區羊產業沿用著傳統的“靠天養畜、四季放牧”的落后生產方式,飼養管理粗放,飼養過程人工干預少,特別是母羊產羔后不進行人工干預斷奶,這樣一來,導致夏季草場的壓力大,超載嚴重,而且羔羊生長慢,出欄價格低,母羊體況恢復慢,當年配種時空懷率高,次年產羔率和羔羊繁活率低。8項核心技術實現羊產業節本又增效
“飼養管理粗放,母羊產羔率低,哺乳期長,羔羊生長緩慢,飼養周期長,出欄率低,養殖效益低下,也曾經一度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一個以草原畜牧業為主的肉羊養殖大縣,是我國西北地區牧區肉羊養殖的代表和優勢區域。肅南縣皇城綿羊育種場場長安玉鋒告訴記者,羊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實施以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聯合該院8個相關研究所及示范區的技術力量,從牧區羊全產業鏈著手,集成了高山美利奴羊選育提高與雜交改良技術、綿羊雙胎免疫、“兩年三胎”與多胎基因檢測高效繁育技術、主要疫病防控技術、羔羊適時斷奶技術、草原肥羔測草配方直線育肥技術、羊肉屠宰分割加工技術,“十統一”優質細羊毛標準化生產技術、互聯網+牧區綠色羊業等8項高效新技術。
“這些技術集成全面突破了牧區羊綠色增產增效的技術瓶頸,在牧區凸顯出了巨大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降低了牧區羊產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其綜合效益,推進了牧區羊產業的發展壯大。”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牧藥所所長楊志強說。
“以牧區羔羊適時斷奶技術為例,我們在羔羊出生1~3日齡內保證采食初乳,10~15日齡開始誘食訓練,15~20日齡開始補飼羔羊代乳品,至3月齡斷奶并停止飼喂液體羔羊代乳品,直接進入育肥期。同時將母羊的配種時間由原來的11~12月提前到9~10月,產羔時間由原來的4~5月提前至2~3月份。”蘭州牧藥所副研究員牛春娥說,采用這一技術,改變了我國廣大牧區傳統的生產方式,在每年6月進入夏季牧場前,羔羊達到3~4月齡實施斷奶,可使夏季牧場壓力減輕1/3左右,母羊體況恢復好,配種空懷率降低10%左右,羔羊繁活率提高15%左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肅南縣牧區,該項目示范羊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03克,每只羔羊凈利潤117元。而在永昌縣的農區,肉羊育肥日增重也提高了50克以上,節省成本10%以上,養殖效益提高了15%。
糞污處理
企業小循環,產業大循環,廢棄物變資源
牧區和農區受到養殖方面的影響幾乎是兩個方向,羊糞對牧區來說是天然的有機肥,而對農區這種養殖業商品化比較高的地區來說,羊糞處理是養殖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畢竟養殖帶來的致富不能以犧牲環節為代價。企業小循環,產業大循環,廢棄物變資源
“我們所說的‘綠色增產增效’,首先養殖環境是清潔的,疾病防疫要符合國家的安全生產標準,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不能對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楊博輝說。生態循環農業是實現養殖糞污自身消納同時又資源化利用的一條有效路徑。
在永昌縣,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依托當地的肉羊產業而運行生態循環農業的公司。“我們主要是利用小麥、大麥、玉米等當地主要農作物的秸稈做羊飼料,產生的羊糞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利用于沼氣工程,目前我們的沼氣工程達到6000立方米,除了用于廠區的生產生活,也供周邊的居民生活能源使用。另一個去向是用于制作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又返回來用于大麥、小麥、玉米、苜蓿等種植,其中苜蓿是可用于喂養羊的高品質飼料。”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希云說。
“有機肥的使用非常廣泛,而且農區由于長年使用化肥,耕地質量下降,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受到影響。有機肥的制作和使用既能消納養殖業的污染,又為種植業提供安全有效的肥料。”楊博輝說。
據了解,永昌縣每年出欄約160萬只羊,產生的羊糞基本可以通過沼氣工程和有機肥制作轉化成資源,“我們還有20%的有機肥是用于外銷的,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張希云說。
產后加工
打造全產業鏈綠色肉羊生產模式
肉羊產業實現經濟效益還要靠打造全產業鏈,實現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有機結合。永昌縣是甘肅省的養羊大縣之一,是肉羊養殖的優勢區域,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區肉羊全產業鏈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示范區。“如何節本增效,提高全縣肉羊產業的競爭力,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永昌縣副縣長劉明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肉羊產業的競爭力,近年來,永昌示范區重點集成了湖羊與引進肉羊最佳雜交組合模式、飼料加工調制技術、主要疾病防治技術、直線育肥技術、羊肉冰溫保鮮技術、羊肉溯源技術、沼氣和有機肥制作技術等8項高效集成新技術,實現了羊產業降本增效,著力打造了農區“種、養、加、銷一體化生態循環”全產業鏈綠色肉羊生產模式,充分利用了當地品種資源,以純種擴繁與高效雜交利用并重,提高了優質種羊的利用率,帶動了示范區商品羊生產提質增效。打造全產業鏈綠色肉羊生產模式
“提高羊產業競爭力,關鍵是要掌握新時期羊產業出現的羊價格高位回落、生產加快恢復、養殖效益大幅下降、進口沖擊影響加大等新情況,堅持問題導向,明確羊產業發展新思路。”李金祥認為,要做好這一點,必須解決好四個突出問題:一是提高規模養殖比重,轉變落后生產方式;二是加強專門化品種培育,提高生產水平;三是提高養殖比較效益,擴大母畜養殖總量;四是縮小羊的內外價差,消除進口沖擊影響。
“羊產業是我國草食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肉類安全供給戰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羊肉生產必須保持持續穩定發展,這是我國肉類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局需要。”李金祥認為,未來,羊產業可持續穩定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同時探索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