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國科協關于《“科創中國”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的總體部署,中國草學會牽頭,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通遼市等,充分發揮政產學研金服務各領域各類創新主體作用,開展學會會議、技術培訓、智庫建言等活動,推動草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與自然資產保值增值,促進草地資源的和諧發展。
中國草學會,充分發揮專家優勢,在科協的指導下組建“科創中國”草地資源與生態產業科技服務團,服務團由學會秘書長張英俊擔任團長,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牧草產業體系服務站、重點企業等70余名專家參與,涉及牧草栽培種植、動物養殖飼喂技術、草地生態修復、新品種應用等領域,服務團專家扎根地方草業,在戰略層面為地方政府建言獻策,引領草業發展方向。
以技術需求為導向促成果研發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殷國梅博士及團隊,長期致力于草地資源、生態與管理方面的研究及推廣工作,在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及可持續利用模式、草地放牧管理方式及草畜平衡、退化草地恢復與治理、家庭牧場模式研究、人工草地栽培、優良牧草引種選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為規范大麥復種飼用燕麥種植技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飼草產量及效益,團隊根據地方需求研制了大麥復種飼用燕麥種植技術。目前,此項技術在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錫林郭勒等地區已經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20萬畝,提高了飼草產量,減少了水、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避免生態危害,繁榮沙區經濟,保護我區中部城市群和首都北京生態安全和環境質量,促進生態效益蓬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科研-推廣新模式促成果落地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呼倫貝爾站長、呼倫貝爾國家野外站常務副站長及牧草育種與栽培加工的帶頭人徐麗君博士,依托牧草體系開放窗口與國家站創新平臺,建立起一支長期穩固的科學研究-技術集成-模式推廣的團隊。團隊成員由呼倫貝爾學院、林業和草原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鄂溫克陽波畜牧業有限公司等當地企業組成,以需求為導向,探索出“一棵草一張網”的新研發模式。這張網集結著從國家團隊+地方團隊+企業團隊的各類科技人員,將團隊成員技術專長與解決生產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有機結合,最大程度發揮團隊成員的特長,時聚時散,網格式作業。團隊指導企業和種植大戶規模化苜蓿種植,提高了荒地鹽堿地植被的蓋度,在草原生態保護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標準制定助推科技成果邁步新臺階
呼倫貝爾學院肖燕子博士帶領牧草栽培與加工高效利用創新團隊,從事牧草栽培育種、草產品加工與貯藏、動物營養方面的研究工作。創新團隊制定《飼用燕麥青貯技術規程》和《飼用大麥青貯技術規程》地區標準,研發燕麥高產高效栽培、優質燕麥青貯飼料發酵等技術,推廣企業實施,提高了呼倫貝爾飼草資源的利用率。
科技與標準化互為支撐、密不可分,科技創新助推標準水平不斷提升,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創新團隊充分發揮產學研融合作用,加大技術標準的推廣應用,降低農牧民飼草成本,保障畜牧業穩定發展,帶動當地的草生產企業和養殖企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