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國發展觀察] 端穩中國飯碗種業振興先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這背后隱含著深刻的大文章。
種子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更是農業的“芯片”。品種培育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梯隊中的“高精尖”,更是時刻肩負著保障中國“米袋子”“菜籃子”安全的重任。盡管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18連豐”,但保障糧食安全問題的弦卻從未松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糧食的預期產量明確提出要保持在全年1.3萬億斤以上……力保糧食安全,對種業發展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海南三亞就種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 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要自立自強。”
一粒種子經過“ 南繁北育”,能種出什么?能種出一株稻穗,能種出一片稻浪,還能種出一個“禾下乘涼夢”,種出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那么,如何發揮“南繁北育”科技創新優勢,牢牢攥緊中國種子,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推動種業發展,走好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發展觀察》雜志記者對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副主任彭軍進行了專訪。
強化科研基礎,吹響創新號角
“ 習近平總書記說,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彭軍在接受采訪時說,總書記此次海南考察的第一站,就是到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這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搭建的公共科研平臺,依托和服務于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彭軍口中所講的“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利用我國南方特別是海南島南部地區冬春季節氣候溫暖的優勢條件,將夏季在北方進行的農作物育種模式,改為冬春季節在南方再種植一季或兩季的農作物育種方式,在縮短農作物育種周期、培育科研育種人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南繁科研育種起源于1956 年,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目的是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前,南繁的作物育種年限已由10年減少到5 至7 年, 育種周期縮短超過1/3。我國主要農作物也完成了6至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是農業科技的國家隊,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育種研究中心”,是首個落戶崖州灣的中央編制機構。
“首單植物新品種權就地轉讓海南企業(2200萬),首個獲批教育部海南專項支持的科研單位(已獲批11 6名研究生);深化央地人才一體化, 首個打通中央資金注入(4000 萬/ 年) , 率先實現機構、團隊、平臺、項目等五個方面全方位實體化研發機構……”對于南繁研究院的建設成效,彭軍如數家珍。
一是機構實體化。地方機構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已成立并運行2年有余。中編辦批復的“南繁育種研究中心”已于去年5月掛牌運行,財務賬戶也已全面開通。統籌用好央地資源的機制已經形成。
二是平臺實體化。一期項目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5.2萬平方米,2022年年底將交付并投入使用; 二期項目種業創新中心5.4萬平方米, 3 月1 8 日已開工建設, 預計2024年3月竣工;三期項目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已基本建成;四期項目生物安全大科學設施目前可研報告正在完善中,力爭今年立項。此外,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也已獲批。南繁研究院物理空間的實體化已基本到位。
三是人員實體化。目前, 南繁研究院現有常駐人員9 4 人,其中工作專班11人,博士后32人,研究生26人,創新團隊25人。此外,朱健康院士及其團隊于4月底入駐到位。
四是研究生實體化。去年9月,南繁學院正式掛牌成立,首批26名研究生已在崖州灣全過程培養近一年,今年90 名研究生(3 0名博士+60名碩士)即將入駐,今后每年還將有不低于100名研究生入駐。
五是科研實體化。去年至今,南繁研究院已先后獲批實驗室揭榜掛帥項目2 4 項( 占1/3),海南省重點研發項目6 項,省自然基金項目3項,崖州灣科技城項目3項,博士后資助項目32項。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基本科研業務費將每年支持2000萬,海南省科技廳配套支持2000萬。
經過一年多籌建,南繁研究院實體化建設已初見成效、初具規模。彭軍向《中國發展觀察》雜志記者介紹:“南繁對于中國農業來說,不僅是品種培育的加速器,更是農業科技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科研平臺。在這里,我們將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全力投身到南繁硅谷的建設中,做到自信滿滿、胸有成竹,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搶抓發展機遇,借好政策東風
“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 表達了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關心和重視,對我們來說是巨大鼓舞,很振奮人心。新一代的青年科研人員要向袁隆平等老一輩學習,繼承他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 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不負總書記的期望和囑托, 為中國糧食安全、種業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彭軍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強調了種子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通過國際貿易買別人的糧食,或者到國外用別人的地種糧食,這些路能走得通固然好,但是到了關鍵時候,糧食是買不來的,還是需要靠自己,在這點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今年, 中央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提出多項具體要求, 這些要求對于分解壓力、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南繁扮演著重要角色。彭軍表示,新時代呼喚新擔當, 當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積極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全院資源,創新運行機制,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營養健康等重大需求,以主要作物、畜禽、果蔬等為研究對象,聚焦農業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育種技術,重點開展作物表型組學、智能設計育種、種質資源精準鑒定等研究,全面支持“南繁硅谷” 和海南自貿港建設。
一是央地融合發展。2019 年1 0 月,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事業法人單位在崖州灣科技城登記設立,統籌布局全院現有南繁科研力量。2021年1月,中央編辦批準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育種研究中心,與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聯合創新中心, 獲批建設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 海南) , 并聘請朱健康院士擔任主任…… 央地融合、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開創了國家南繁科研力量實體化和本地化建設的先河。
二是布局重大設施。中國農業科學院承擔謀劃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種業創新中心、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和生物安全大科學設施四個重大項目,分別從種質資源搜集利用、作物表型精準鑒定、精準設計育種和生物安全高效防護等方面開展科研創新工作,構建起現代生物育種創新體系,強化種質資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種關鍵技術,培育戰略性新品種,形成“理論基礎—育種技術—產品創制—成果轉化”創新鏈,將為建設“ 南繁硅谷” 提供核心支撐。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借助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優勢,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南繁學院, 獲批海南專項研究生招生指標, 兩年累計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116人;引進朱健康院士團隊、組建7支創新工程團隊,常駐科研人員超過100 人,形成了“實驗平臺+科研團隊+ 研究生培養”的完整人才隊伍建設鏈條。依托現有人才團隊,承擔海南省重點研發項目、重大科技項目、聯合基金項目等近三十項,總科研經費達到1900萬元,充分彰顯了農科力量。
彭軍表示, 南繁研究院將充分認識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定位,準確把握中央對當前形勢判斷,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耕地保護建設、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樹立大食物觀、加強改進鄉村治理等提出的具體要求,對標農業農村部黨組“三農”工作重點任務和科技創新重點任務,確保科技創新方向與任務更加精準聚焦, 符合國家、人民和社會需要。
面對動蕩的世界局勢,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 其地位關系到我國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獨立自主的根本政治原則。“種業發展是農業發展的根源。當前, 我國種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但與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國進步又很大, 因此, 要化危為機, 有搶占先機的干勁和拼勁。”彭軍說。
加快創新助力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 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彭軍說,打好種業翻身仗,核心問題是農業科技創新。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部分品種單產水平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核心技術原創不足、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都是制約種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種質資源收集是前提, 高質量協同創新是關鍵。近年來,海南省部署打贏科技創新翻身仗,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部署,建成并陸續投用了多個大型科研公共服務平臺,抓住國家建設“南繁硅谷”和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的歷史性機遇,積極培育生物育種協同創新生態。
為保障糧食安全,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彭軍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打牢基礎, 抓好種質資源和種業基地建設。野生稻是水稻種質資源天然的基因庫,它們具有眾多優良性狀的決定基因,是新基因挖掘和種質創新的重要材料。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是南繁研究院的重點建設項目,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原位、異位種質資源保存圃,保存量達4萬份,建成后將作為我國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重要科研平臺。
二是加快創新,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國家南繁研究院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南繁育種、種業創新及南繁服務等科研活動的新型研發機構,是引領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統領南繁育種科技、推進國際合作、促進成果轉化的橋頭堡,著力解決種業原始創新難題, 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 支撐鄉村全面振興而發力。
三是培育主體,構建生物育種的種業中心。進一步推進南繁研究院實體化建設,打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逐步形成種業理論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高層次人才引育中心、國際合作交流中心、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種質資源引進交流中心,打造服務全國南繁的一流平臺所、引領種業創新的一流前沿所、全球開放共享大豆的一流國際所、匯聚海外精英的一流人才所。
彭軍表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 這不僅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踐行“ 國之大者” 的重要舉措, 更是南繁研究院引領南繁種業創新發展、服務國家需求的不變初心與根本遵循。南繁研究院在加速推動實體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這一基本方針,在耕地與種業科技兩大重點領域上持續發力, 力求雙管齊下、內外兼修。
一方面,“藏糧于地”的核心是耕地。南繁研究院在國家戰略科研平臺建設中,早已將保障耕地數量與質量擺在突出位置,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種業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皆規劃有配套農田,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貫徹南繁用地“分類管理、分時使用” 原則,采取輪作輪耕等方式提高耕地使用效能;同時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組建專業化科研團隊,以數字化、智慧化田間關鍵技術為耕地賦能,致力于提升現代化農田管理的高效性與科學化。
另一方面,“藏糧于技” 的核心是種業。增加糧食產量要向科技要單產、要效益。南繁研究院以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為職責使命,重點開展作物表型組學、智能設計育種、種質資源精準鑒定等研究,構建現代生物育種創新體系。以重大科研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通過建設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引進院士團隊、組建七大創新團隊等多措并舉,為種業科技創新凝魂聚力。同時, 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效銜接,深度融入“南繁硅谷”建設,為種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另外,在創新方面,彭軍進一步建議:在原始創新上, 要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科技創新,在基因編輯等“卡脖子”問題上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育種產業化步伐;在條件建設上,要切實保障科研用地,加快科研配套服務區建設,著力打造科研育種創新平臺,提高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在體制機制上,要探索制度創新,努力吸引科研人才,匯聚科研力量,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
“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為需求導向, 以搶占生物育種國際農業科技制高點為目標牽引, 聚焦農業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育種技術,形成從理論基礎到成果轉化的創新鏈,為建設“南繁硅谷”提供核心支撐,這是目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南繁中心應該重點做好的工作。”彭軍說,只有這樣,才能助力種業振興, 讓中國人妥妥地端穩中國飯碗。
- 台湾青年学生访问团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参访交流2025-07-11 18:36:00
- 从病原体到肠道共生伙伴的新认知2025-07-11 18:27:00
- 黄麻纳米纤维素可作为微塑料的“解毒剂”2025-07-11 17:19:00
- 电化学传感平台可快速智能检测肉品新鲜度2025-07-11 17:15:00
- 高稳纳米抗菌肽捕获抑制耐药菌2025-07-11 1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