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1日,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農業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和政府官員聚集一堂,線上線下累計79.7萬多人次參與關注論壇發布會、院士報告會和5個專題論壇。論壇及時跟蹤和準確把握世界農業農村科技前沿、發展趨勢,系統總結我國“十三五”期間農業農村科技進展與成效,謀劃、引領新時代農業農村科技發展方向。會議期間還發布了“十三五”期間十大標志性農業科技成果和《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20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20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2020中國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報告》、《2020中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等智庫報告。
科技筑牢大國農業根基,引領農業產業重大變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實現歷史性“十六連豐”,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這其中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發布了“十三五”期間十大標志性農業科技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圍繞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農業科技持續發力重點開展品種選育、技術創新和大面積示范,為人民群眾提供充足和優質的糧食。全國水稻各科技創新團隊,選育了多個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超級稻新品種,年均推廣面積超過1.3億畝,有力帶動了全國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是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協同攻關的成功典范。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攻克了節水品種不優質、不增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小麥“節水、省肥、簡化、高產”四統一,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為破解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采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領農業產業變革和迭代升級,決定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向和進程。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體系集成應用,引領玉米生產從穗收到粒收的重大變革。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攻克了油菜生產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的機械化技術難點,推動全國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武裝現代農業,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
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20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2020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等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前列,特別是作物、畜牧獸醫、農產品質量與加工、農業資源與環境和農業信息與工程等領域表現最突出,學科層面跟跑甚至開始領跑世界。
中國農學會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來自我國農業科研、教學、推廣等單位和企業的29項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技新成果入選,展現了我國農業科技供給側改革的成果,體現了農業科技供給對產業發展的適配性。這些科技新成果立足農業科技領先優勢,特別是持續增強雜交水稻、畜禽疫苗、水產健康高效養殖等先進成果供給,不斷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創新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驅動力,瞄準農業關鍵領域,為保障農產品安全健康、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優質雞蛋生產的營養調控關鍵技術,采用營養調控手段,融合雞蛋無抗生產技術,攻克了優質雞蛋生產中多項技術難點,顯著提升雞蛋的營養健康價值,滿足人們差異化膳食需求。多抗優質廣適性雜交秈稻新品種—揚秈優919,耦合多抗、優質、廣適性分子模塊,突破長江流域中秈稻品種高溫耐性差、稻瘟病抗性弱的關鍵技術難點,促進了水稻安全生產。類球形果蔬智能“三去”機和分離設備,能隨柚子、菠蘿、南瓜等100多種類球形瓜果的形狀,進行去皮、去核和去籽,成品率高,有效提升我國類球形果蔬加工設備研制水平。
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義萍表示,今年成果評選主要考慮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符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密切相關;二是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要求,有廣泛應用前景,對未來產業發展能發揮較強助推作用;三是核心技術突出,有相應的技術性評價,具備推廣應用條件,無需中試、熟化;四是對農業農村科技進步具有較大影響,解決農業生產實踐中關鍵性技術難題,潛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或生態效益明顯。
激發涉農企業創新活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涉農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最富活力和生命力的組織,是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在應用型科技創新中有絕對優勢,在一些基礎型科技創新中也開始嶄露頭角。加強涉農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涉農企業在技術創新中主體地位,對于加快推進新階段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意義重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2020中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對2019年中國上市涉農企業的創新能力現狀及行業表現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總體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各企業之間差距顯著。上市涉農企業創新投入能力不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研發人員投入強度是全部上市企業的一半多,創新環境有待提升,企業對政府創新政策的利用程度整體不高。專家建議,要建立以涉農企業為主體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拓寬涉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渠道,鼓勵涉農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優化涉農企業創新環境。
此外,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的《2020中國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我國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呈現不均衡態勢,華東、華北、中南地區表現突出,西北、西南地區偏弱,需要按照區域農業生產功能需求和產業發展問題導向,合理布局農業科技資源,才能有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周云龍表示,此次大會對準確判斷全球農業科技態勢,把握未來農業農村科技發展方向,明確我國農業科技攻關目標和重點任務,協調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面向“十四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將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大局,堅持“四個面向”,以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基點,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關鍵,以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著力實現農業科技供給的自主安全高效,支撐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