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伴隨著大馬力收割機來回馳騁,位于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的60萬畝旱堿麥開鐮收割。當地對收割場景進行了直播,不少網友表示非常驚訝:“鹽堿地上的麥子產量竟然這么高!”
位于渤海之濱的黃驊,過去常被人們稱為“不毛之地”,冬春干旱少雨,有大片的中低產田和鹽堿荒地。旱堿麥就是生長在鹽堿地上的小麥,采取“旱作雨養”的種植方式,也就是“靠天吃飯”。5月28日,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王奉芝等人對旱堿麥品種“滄麥6002”的示范田進行了測產,經田間監測,畝穗數39.6萬穗,畝產量為422.3公斤。
經過幾十年不間斷進行耐鹽堿小麥的品種培育工作,目前滄州已培育出“滄麥6002”“滄麥6005”“捷麥19”等抗旱耐鹽堿、抗病性強、產量較高的品種。“現在各種類型的旱堿麥品種都有了,小麥品質也得到提升,但光選完品種還不行,希望接下來能夠將產業發展壯大。”王奉芝介紹。
圖為由旱堿麥制作而成的“黃驊面花”(中間帶有紋樣)和其他面制品。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供圖
早有人將目光投向這片正在蘇醒之地。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以下簡稱谷物團隊)首席科學家郭波莉研究員在了解旱堿麥和當地產業特色后,決定圍繞全產業鏈開展技術攻關,協助當地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她首先將目光鎖定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驊面花。
黃驊面花是由當地旱堿麥磨成的面粉制作而成的蒸制類面食,造型各異、口感筋道、麥香濃郁,是當地人鐘愛的傳統美食。黃驊面花擁有200多年的歷史,倘若要問為啥使用當地旱堿麥制作的面花口感更好,卻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針對鹽堿地種植小麥獨特品質及加工適宜性不明的問題,谷物團隊聯合滄州農林科學院在鹽堿地和普通地分別種植強筋、中筋、糯麥等7個小麥品種,系統分析了品質差異。結果發現,旱堿麥的產量、出粉率等低于普通麥,但蛋白質、濕面筋、干面筋含量均高于普通麥,且粉質特性和拉伸特性優于普通麥,也就是旱堿麥筋力更強。
分析出品質特性后,如何利用好旱堿麥小麥粉,通過加工增值,實現一粒麥振興一個產業,是更為重要的課題。但想要進一步延長產業鏈,黃驊面臨的瓶頸實在不小——當地面粉加工企業小而散,農產品深加工研發少,旱堿麥產業鏈條短、產品檔次低、同質化嚴重等等……
“企業做大做強,必須依靠科技來支撐!”6月1日,谷物團隊與滄州市農林科學院、黃驊市農業農村局舉辦了旱堿麥加工產業發展研討會,郭波莉神情堅定地說。她介紹,近兩年谷物團隊堅持科技引領,圍繞旱堿麥產業鏈的延長和黃驊面花品質提升,進行了系列技術攻關,如旱堿麥全麥面制品的研發和品質提升,對黃驊面花的專用品種進行篩選等。2022年,谷物團隊獲批建立了河北黃驊旱堿麥科技小院。目前團隊正著手設計試驗實現黃驊面花的加工標準化。
麥收前夕,谷物團隊的成員將工作室從北京搬到了黃驊的面粉加工企業,他們將進行一場持久戰。未來,團隊將繼續開展旱堿麥特性分析,建立品質數據庫,挖掘旱堿麥獨特品質,同時開展加工企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建立品質控制標準體系,構建以龍頭企業帶動的旱堿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郭波莉對旱堿麥產業充滿憧憬:“我們將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特色產品,把它們從一個個產品做成規模化的產業,推動整個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