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助力種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論壇在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舉辦。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地位日益凸顯。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生物育種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推動生物育種不斷邁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論壇致辭環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二級巡視員邵明紅指出,立足首都定位,北京市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出臺了《北京市關于支持信息軟件企業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服務能力行動方案》和《北京市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2025年)》,加速人工智能技術與種業融合,加快夯實北京種業之都的科技基礎。
論壇所在的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正在構建智能育種產業生態,推進智能育種產業化發展。園區平臺企業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分子育種共性技術平臺、農作物育種加速器和即將建立的作物逆境表性鑒定平臺,在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等單位支持下,將助力智能育種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通州區于家務回族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蘇永恒在會上表示,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已初步形成種業創新要素集聚、關鍵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硬核支撐、成果轉化示范的種業創新高地,未來于家務鄉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支持園區深化與各方合作,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助力探索AI育種前沿、培育突破性良種。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劉洲鴻表示,騰訊聯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共同發起了“農作物種質資源‘天書計劃’”,聯合北京東昇集團和通州國際種業園區打造了國內面積最大的農作物育種加速器,共同為即將到來的智慧育種時代提供算力和數據支持,助力中國種業跑出加速度。
種質資源是種業的“芯片”,人工智能正在為破解這枚“芯片”的密碼提供新工具。在專家主題報告環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介紹作物種質資源“天書計劃”,揭示AI如何通過基因-表型大數據解析種質資源遺傳信息,加速優異基因挖掘與品種設計。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外籍院士Felix Dapare Dakora分享了《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CAASTIA):實現非洲糧食安全對數字平臺的需求》報告。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從產業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農莊系統及應用研究,分享了農田多模態感知與農業知識生成系統、精準決策與農事調度智能體、療愈康養與AI美食體驗智能體研究成果,展示了AI農莊示范基地案例成效。
本論壇由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組委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北京為村互聯網科技研究中心、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長沙百奧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論壇主承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