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制度”已成為現階段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工作。秸稈全量化利用是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的總體目標,要建立新型農牧結合制度、多元組合施肥制度,增加秸稈還田補貼力度,開展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秸稈產業化、高值化利用。
建立新型的農牧結合制度
農作物生產,一半在籽實,一半在秸稈。秸稈利用不僅是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而且將成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了促進我國由過度依賴化肥等無機物質的現代農業向有機與無機相耦合的現代生態農業轉變,應以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大型農牧綜合體、農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以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為載體,以種養一體化、規模化、標準化為主要經營組織方式,構建系統完善的生態循環農業鏈條。將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完全消納在農業生產體系內(園區內),建立新型的農牧結合制度,實現農業的園區化、高效化、生態化、可持續發展。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組合施肥制度
現代農業發展歷程,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對傳統農業生產要素不斷替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由注重無機物質投入,到有機、無機物質投入相匹配的發展過程。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循環利用作為既簡便又經濟可行的利用方式,在很多國家得以推行。目前,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國家都很注重施肥結構,基本形成了秸稈直接還田+廄肥(糞便與墊圈秸稈混合堆肥)+化肥的“三合制”施肥制度。
參照發達國家的秸稈處置方式,我國應繼續大力推進秸稈直接還田。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三合制”施肥制度,充分考慮我國各類農作物種植的現實經濟性以及廣大農戶購買和施用商品有機肥的驅動性因素,以糧食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化肥”、大田經濟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有機肥+化肥”、果菜茶“有機肥+化肥”為主要組合方式,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組合施肥制度。
開展與秸稈機械還田相適應的耕作制度改革
在我國廣大農區廣泛采取秸稈旋耕混埋還田的方式,主要由于以中小馬力拖拉機為動力機械的秸稈機械粉碎和旋耕混埋作業。這種小而散的田塊承包經營規模極大地限制了秸稈深翻還田的發展。
連續多年、旋耕深度一般只有15cm左右的秸稈旋耕混埋還田,使大量秸稈混合在土壤表層,導致土壤松散,容重下降,結構性變差。為有效解決秸稈旋耕混埋還田產生的問題,切實提升秸稈還田質量,需要三個方面開展與秸稈機械還田相適應的耕作制度改革:一是定期進行土壤深翻,二是積極開展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三是進一步提高秸稈旋耕混埋還田作業質量。
不斷增加秸稈還田補貼受眾
秸稈還田是與廣大農民群眾最為密切相關的農業綠色發展行動。為使我國秸稈綜合利用“農用優先”的指導原則得以有效落實,充分調動農民大眾秸稈還田、培肥土壤的積極性,應將秸稈綜合利用尤其是秸稈還田切實變成農業綠色發展的全民行動,大力提升秸稈還田的投資扶持力度,以重點地區和主要作物先行先試為基礎,逐步增加秸稈還田補貼的受益面,并力爭早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應補盡補”的秸稈還田補貼普惠制度。從而使農民秸稈還田新增費用得到補償,使農民秸稈還田的公益性得到有效體現。
未來我國秸稈還田補貼普惠制的建立可先期考慮以小麥、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甘蔗六大作物的秸稈還田(甘蔗葉稍還田)為重點。
建立以廢棄秸稈為主要消納對象的秸稈產業化體系
在我國華南、長江中下游、黃淮海等地區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顯著提升、秸稈焚燒得到有效控制的良好局面下,應不失時機開展秸稈產業化利用結構調整,在進一步發揮秸稈打捆離田利用潛能的基礎上,將秸稈產業化發展的扶持重點逐步轉向廢棄秸稈的消納和利用,以解決瓜菜秸稈(如瓜秧、茄果類蔬菜秸稈、馬鈴薯秧、蒜秸、姜稈等)和蔬菜尾菜污染為目標,重點發展秸稈有機肥、秸稈沼氣、秸稈養畜等秸稈產業;以解決棉稈、油菜稈、煙稈等木質秸稈廢棄為重點,發展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熱解氣化等秸稈新能源產業,逐步建立以廢棄秸稈為主要消納對象的秸稈利用產業化體系。
在秸稈利用率較低、秸稈焚燒現象仍較為嚴重的地區,近期仍要重點發展秸稈打包離田利用產業。
努力提升新興秸稈產業高值化利用水平
在我國秸稈產業中,除發展較為久遠的秸稈養畜和秸稈食用菌外,秸稈發電、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秸稈熱解氣化、秸稈炭化、秸稈纖維素乙醇、秸稈板材和秸稈復合材料、秸稈清潔制漿、秸稈商品有機肥等新興秸稈產業的總體效益預期都不高。目前,上述主要新興產業門類的秸稈利用量總計不超過6000萬噸,約占全國秸稈可收集利用量的7%~8%,消納秸稈的能力不足。
未來我國秸稈產業化利用要在進一步推進秸稈養畜和秸稈食用菌良性發展的基礎上,按照《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7]56號)提出的“開展秸稈高值化、產業化利用”的要求,以產業門類的技術成熟度、產業經濟的內在效益和外在效用為評判標準,對各新興秸稈產業門類的高值化利用水平進行優先排序,并給予有重點扶持和積極推進,努力實現其高效化、規模化發展,逐步將我國新興秸稈產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新臺階。(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