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胡璇子 記者 李晨
“對于所有的糧食分析師來說,他們都很想拿到這樣一份報告,這是非常獨特的一份報告。”4月20日,在2015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來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高級經濟師Abdolreza Abbassian說。
這份“獨特”的報告,是指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在大會上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其對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生產、消費、價格、貿易走勢進行了展望。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會上表示,農業展望活動是適應農業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現代農業管理制度的重要舉措。
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普遍做法
農業展望(Agricultural Outlook)是研判未來一段時期農產品市場供需形勢變化,并通過釋放市場信號引導農業生產、消費和貿易活動的重要調控手段。它是一個復雜而又嚴謹的技術過程,需要具有相對完整規范的信息采集、分析體系以及強大的模型系統支撐。
據悉,美國農業部34個局(辦公室)中有12個局(辦公室)與農業展望直接相關。相關的數據研究工作由政府部門、研究單位和大學共同負責,實行跨部門整合研究。美國農業部開發了多國商品連接模型(Baseline模型),運用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知識,分地區、分產品對農產品生產、消費、貿易和價格進行預測,該模型包括了43個國家和地區的24種農產品。同時,美國農業部還利用GAMS軟件開發了一個農業貿易局部均衡模擬模型,運用經濟學中的完全市場競爭、生產者和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等假設,對農產品生產、消費、貿易和價格等中長期預測及政策效果進行模擬分析。
199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發了Aglink模型并將其引入農業展望工作中,用以分析預測農業和貿易政策變化對農產品市場潛在影響,模型覆蓋歐盟27國和世界主要農業生產大國。2004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開發出Cosimo模型,用以分析發展中國家農業政策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展望其實已經是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普遍做法。
例如,美國早在1923年就舉辦了首屆農業展望大會,1997年以后更加規范,每年2月份召開,目前已召開91屆。澳大利亞自1971年以來,已召開45屆農業展望大會。OECD與FAO在各自開展農業展望研究的基礎上,從2005年起每年6月聯合召開世界農業展望大會,目前已召開10屆。
中國起步晚但發展快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農業信息監測體系建設。2002年中國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建設開始步入專業化發展軌道,目前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統計體系。
近年來,相關領域內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也不斷加強。
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信息所)承擔了FAO技術合作項目“加強中國農產品市場監測和農業展望能力”。從2012年起,每年派出3名專家參加世界農業展望報告的撰寫工作,將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理念和趨勢判斷滲透到報告之中。農業部組織專家建立了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多種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表,并從2014年2月起向AMIS(G20集團農業市場信息系統)提供月度供需預測展望報告。2013年,信息所承辦了2013世界農業展望大會,2014年又主辦了首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
無論對政府部門還是市場主體、科研機構,《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的發布都是農業信息的“饕餮盛宴”,也標志著中國農業信息公開透明邁向新的階段。
“比如,對農民而言,除了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之外,還需要細化的、及時的、精準的、標準化的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他表示,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這些數據還不能拿來就用,這就需要相關咨詢公司、機構、協會組織等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本地化指導。
長期從事農業信息監測研究的信息所研究員李志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總體來看,中國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但農業展望制度建設已經起步,這對于中國現代農業建設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
陳曉華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在新的形勢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意義重大。以市場為導向“轉方式、調結構”,以農民為主體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制定和實施好農業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這些都迫切需要農業信息監測預警提供支撐。他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建立以重要農產品市場運行核心數據監測、分析預警、信息發布和生產經營者信息服務為核心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不斷提高農業管理服務能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據悉,相關部門正在探索建立包括預測偏差的分析評估機制在內的相關配套制度,以便為廣大的市場主體和用戶提供更為準確、科學的信息服務。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