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7日,北方草甸草原生態修復與智慧管理等一系列新技術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亮相。這是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術與示范”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閆瑞瑞28日介紹說,我國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是北方牧區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承載力最大的草場,在草原牧區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氣候變化、過度利用等因素導致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出現普遍退化傾向,而國內還缺乏針對性的退化評估標準和恢復理論,應用上沒有形成相關治理技術體系與模式。
為了加強草原生態恢復,構建國家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術與示范”項目針對退化機理、恢復機制及有效治理技術缺乏等問題,著重開展了我國北方草甸和草甸草原生態系統退化機理、系統性修復、退耕地快速重建等生態修復技術以及智慧牧場管理等生態產業技術的創新應用研究。
歷經5年的聯合攻關,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天然割草場植被土壤定向修復技術、退耕地修復與快速重建技術、智慧生態牧場技術等。
其中,天然割草場植被土壤定向修復技術,是針對研究區天然割草場退化影響冷季飼草供給的現狀,集成了草原植被和土壤物理、化學、生物修復技術,研制了天然割草場植被修復、土壤培育與長效利用技術與模式。
退耕地修復與快速重建技術,是針對天然草原退耕地快速修復,研制牧草高產栽培利用技術模式,包括鄉土牧草品種選育、群落結構優化、水肥一體化管理、低損耗收獲與牧草深加工等關鍵技術。
智慧生態牧場技術,則是基于3S、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開展天空地一體化牧場監測與智慧管理,實現牧場環境信息自動感知、草畜生產過程智能管控、全產業鏈智慧決策。通過搭建智慧牧場云平臺,即時獲取牧場植被生長、家畜放牧等信息,并通過互聯網等實時推送給牧民,為草畜精準生產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閆瑞瑞表示,在呼倫貝爾、科爾沁等北方草甸及草甸草原地區,已建立生態修復和現代化生態草產業示范基地及各類示范牧場,開展大面積項目技術應用示范,使天然草原產草量增加2.5至3倍,優良牧草比例提高5至10倍,效果可保持5至7年。退耕地栽培草地平均產量提高20%以上,經濟效益提高15%以上。智慧生態牧場技術的實施,大幅提升牧場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草畜生產效益15%至20%。(記者胡璐、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