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農業科技正孕育著新的革命,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引擎,推動著農業常規技術的全面升級,深刻影響著世界農業發展的格局。以農業生物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為標志,生物農業產業逐漸浮出水面,成為農業競爭的焦點。
生物農業產業是建立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它以生物技術為核心,將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成果產品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當前,生物農業產業主要包括農業生物育種、綠色農業生物制品、農業動物疫苗與藥品、農業生物能源、農業生物制造和農業生物環保等。加速發展我國生物農業產業,既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
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依靠現代生物技術,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變革,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抗逆等目標;生物良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飼料和可降解地膜等的應用,將大幅減少化學農藥、化學廢料對農田、環境的污染,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動植物生物反應器將以動植物作為化學工廠,生產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醫用蛋白、工農業用酶、能源替代物、功能性食品等,促使農業向工業化轉變。
當前,我國面臨發展生物農業的有利時機。全球現代生物產業發展正處于成長期,為我國現代生物產業在局部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國際合作將是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有利于我國發揮生物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利用全球化機遇,廣泛參與國際交流與分工合作,有利于加速我國生物產業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對生物能源和生物環境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巨大,從需求拉動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未來生物產業發展的潛力巨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圍繞現代農業發展主題和做大做強生物產業的總體目標,加快建立促進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產業組織體系、服務保障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促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聚集和產業化發展。
加快建設生物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新建和改擴建一批農業生物技術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快速提升農業生物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扶持一批生物農業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服務中心,提高生物農業的技術轉移與集成能力;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形成生物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優化完善生物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在產業基礎好、技術條件成熟、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領域,通過市場帶動、優化布局、聯合協作、產業示范等組織方式,加快產業規模化聚集,形成強勢生物產業基地;在有一定技術基礎、產業成長潛力大的新興產業領域,通過政策引導、擇優扶持、強化技術、優化鏈條等組織形式,加快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形成新興生物產業集群。
形成生物農業產業服務保障體系。加快建立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安全預警與環境影響評價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生物產業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和評價等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生物產業(產品)認證認可體系,培育第三方中介性質的生物產業服務企業。
建立健全生物農業產業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生物安全法規,加強國家生物產業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種資源對外輸出、出入境審批與查驗制度。制定產業發展專題規劃,明確產業布局和產業重點,建立生物產業產品的技術標準。加快制定鼓勵與限制、獎勵與懲罰相得益彰、嚴肅高效的產業發展監管制度。
我國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應盡快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通過建立協調和管理機制、創新運行機制、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多元化融資渠道、制定和實施稅收優惠及人才政策,促進農業生物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努力實現生物農業產業的戰略性發展目標————建立健全生物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產業組織體系、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轉化一批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值和效益顯著、市場影響力大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培育出50家市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現代生物農業企業,10個產值超過100億元的農業生物產業基地;到2020年,生物農業產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占到我國GDP比重1%以上。
(中國農業研究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 萬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