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必應圖片
近年來,我國肉雞產業的發展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尤其是H7N9疫情和質量安全事件的負面影響疊加,給肉雞產業帶來了一些難題。
這種情況或許給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文杰研究員的研發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過,肉雞產業仍然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最具潛力的行業之一,在滿足居民動物蛋白需求、保證畜禽產品穩定供給以及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的文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將繼續發揮科研優勢,加強肉雞新品種培育、飼料營養、生產與環境、疫病控制、產品加工等技術研發,積極推進肉雞標準化規模養殖,為保障我國肉雞產業的發展和戰略安全提供技術支持。
肉雞產業前景看好
在北京工作的張小姐是一位朝九晚六的白領,午餐大部分都是在公司所在寫字樓周邊的快餐店里解決的。
“如果去中式餐館,一般會點雞排飯、雞腿飯、紅燒牛肉面等,排骨飯也會點,不過并不經常。去西式快餐像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那肯定就是雞肉堡了。”張小姐說,“個人感覺豬肉有點肥膩,雞肉、牛肉脂肪含量可能少一些吧,價格上雞肉比牛肉便宜。所以選擇雞肉更多一些。”
我國傳統肉食消費以豬肉為主,而禽肉大多是整雞制品。不過隨著家禽業的快速發展和肉制品生產技術的提高,加之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心,使得高蛋白、低脂肪的禽肉深受關注。像張小姐這樣平時選擇雞肉消費的年輕人為數不少。他們對我國肉雞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雞肉是我國第二大肉類產品,占肉類生產總量的16%,占肉類產值的10%。2014年,肉雞出欄約90億只。
“從消費能力來說,我國肉雞產業的潛力是比較大的。發達國家如美國人均雞肉消費量達到了每人每年40千克,中東地區如阿聯酋為60千克,在中國卻只有10千克。從目前現狀來看,中國雞肉消費還有差距可補。”文杰表示。
他指出,“從生產預測來說,世界平均雞肉生產占肉類總產量的29%左右,僅比豬肉生產35%的占比少六個百分點。而我國豬肉生產占肉類總產量的比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0%降到目前的62%,持續下降。雞肉的生產空間比較大。”
“從世界肉類發展變化趨勢來說,豬肉消費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表現平穩、牛羊肉消費呈下降趨勢,而雞肉消費是持續上升的。這與不同肉類的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有關,也與居民消費水平有關。”文杰強調,“總的來說,雞肉的消費前景看好。”
不過,近幾年連續暴發的H7N9流感疫情對肉雞產業打擊很大,致使整個產業損失嚴重。“目前其影響正在削弱,總體來說表現平穩,大規模感染的沒有,個別地區有偶發現象。H7N9病毒未發生變異,也并不難對付,現在對生產影響不大,消費者信心正在恢復。”文杰分析道。
品種選育有待加強
傍晚,江蘇的余阿姨為還有1個月就要參加高考的兒子挑選完食材后,發現一輛兜售活雞的面包車停在農貿市場外,“市區不讓在農貿市場賣活雞,但多年習慣養成了,看見了還是想買”。
余阿姨說:“這種雞生長時間長,肉香味濃,更天然一些,營養價值要比那種‘快餐雞’高,給孩子補補。看著他們現殺現宰,也放心。”
余阿姨這次購買的雞屬于黃羽肉雞。其對肉質品質要求比較高,通常在農貿市場上現場宰殺后,由消費者直接將整雞帶回家烹飪。
“黃羽雞指的是中國本土自己的雞,什么羽毛顏色都有,用‘黃羽雞’作泛稱。目前國家審定的黃羽雞有近50個品種,可在國內銷售使用。”文杰介紹。
而余阿姨所說的“快餐雞”則是白羽肉雞,進口大白雞,品種如AA、羅斯308、科寶、哈伯德等,屠宰后用來分割上市。因其養殖成本較低,且容易大規模養殖,肯德基、麥當勞等雞肉快餐店用的便是白羽雞,多數飯店也購買白羽雞進行食品加工。
農業部資料顯示,我國白羽肉雞生產種源全部從國外引進,年引進祖代種雞數量超過100萬套。
“我國每年從國外引進祖代,繁殖父母代,而消費者食用的是商品代肉雞。”文杰說。
目前,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土洋”共存,白羽、黃羽肉雞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我國是人口大國,對肉雞產品的需求量也大。長期大量的引種不僅威脅肉雞種業安全,也給家禽生物安全帶來了挑戰。
“從種業的安全角度考慮,一旦發生貿易摩擦或傳染病疫情,都會影響我國的食品安全。長遠發展來看,進行我們自己的品種選育工作是基于養雞大國安全的做法。”文杰表示。
我國肉雞品種市場整體競爭態勢激烈。大型跨國企業呈壟斷之勢,而國內肉雞品種劃分得細,企業規模參差不齊、育種能力有限,導致市場占有率不高。國內企業與跨國企業相比,差距遠、能力小。
“品種研發投入大的同時利潤也高,從市場和價值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和一些企業都在探索黃羽肉雞的選育和保護工作。”文杰指出,“肉雞產業應由企業做主導、與市場相結合,進一步擴大單一品種的市場份額。”
不過,白羽肉雞育種研發受阻的局面已有望被打破。記者了解到,廣東佛山市高明新廣農牧有限公司在2014年7月成為“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廣東新廣白羽肉雞育種示范基地”。該公司負責人梁尚根表示,他們將加大白羽肉雞的育種力度,研發出更加適合我國生產、消費需要的肉雞品種。
禁活雞上市成趨勢
不僅余阿姨家附近的農貿市場禁止活雞上市了,而且遠在廣東廣州,去年5月根據家禽經營管理辦法,已經規定在試點區域75個市場及290多家禽類檔口,不得進行活禽經營活動,推行活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今年3月,又新增65個市場及300家禽類檔口。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兩廣,是黃羽雞的傳統消費區。但H7N9流感暴發以來,肉雞產業防疫壓力越來越大。“一是活雞本身的衛生條件不好保障,二是其運輸過程中可能會傳播疾病。”文杰表示。
近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規定,逐漸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推行冰鮮禽肉上市。目前,在廣東省管控得最為嚴格,廣州、深圳已經取消了現場屠宰黃羽雞。文杰認為,“個人判斷,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活雞上市的比重會越來越小。”
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是沒有活禽交易市場的,他們出售的都是冰鮮禽制品。消費者的家庭廚房主要用來進行簡單加工和保鮮貯存食品,而不像中國消費者自己在廚房“大動干戈”。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推進和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衛生、快捷的飲食觀念逐漸占據主流。加之禽肉加工、儲鮮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越來越多地直接享受禽肉制品。
“整體大方向是對的,目前尚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消費者的理念只能慢慢疏導。政府的力度也是可以的,我們應予以理解和支持。”文杰補充道。像余阿姨這樣的消費者,在肉雞集中屠宰后,依然可以買到心儀的黃羽雞,只是稍有難度。
“國家禁止活雞上市,對黃羽雞的生產會有一些影響。”文杰分析說,“因為消費者,尤其是受傳統飲食文化影響的中老年人,對雞肉品質要求不一樣,購買活雞時要仔細看它的羽毛色、皮膚色和腿的高矮等。而做成冰鮮雞以后,品種差別都看不出來了。”
同時,他也希望消費者不要對白羽雞有偏見,“全球生產與消費的白羽雞都是一樣的”。白羽雞飼料轉化率高、生長周期短、易分割,適合規模化養殖、批發與深加工,產業鏈完善,是目前頗具經濟效益的肉雞品種。
養殖模式與規模化
焦炳來是廣西桂林一家從事三黃雞養殖、種雞育成、雞苗孵化、飼料生產的農業企業的董事長。“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經營,公司在‘公司+農戶’模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充分發揮了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帶領和幫助農民養雞致富。”焦炳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這種模式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農戶一年可以飼養肉雞三批,每批獲利近萬元,每戶年純收入達3萬~4萬元。”焦炳來介紹。
“公司+農戶”模式即公司與農戶簽訂飼養合同后,公司指導農戶建設好雞舍,并以記賬的方式向農民提供雞苗、飼料、疫苗、藥品及全程的技術服務,農戶將雞養成后,公司再按合同保價回收,在銷售之后便跟農戶進行結算。
“這種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比較成功的。”文杰評價道。此模式使得公司農戶雙方的資金、人工、場地、技術等實現優勢互補。農戶以人工、場地等小規模的投入便可獲得穩定的收益,規避了單家獨戶養殖的市場風險,更使養殖走上規模化、科學化的道路。
不過,這種模式也有一些問題。“從食品安全角度說,有的農戶養殖不規范,在飼料中違規添加和使用獸藥等添加劑,導致藥殘超標,如檢出抗生素等。也有的農戶不守信用,如看到市場價格高時就撕毀合同,私賣產品。這樣一來會給企業帶來生產損失。”文杰表示,“因此,近年來,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自己建立養殖基地。不過,這樣投入大、成本高,并不是多數企業能承擔的。”
生產小區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模式。即在村鎮上劃出一片公共用地,由農戶租賃,全村都在此場地上養殖。但不同農戶的飼養方法不同、飼養步調也不一致。而出于消毒、安全和避免傳染病的角度考慮,肉雞飼養要求同進同出,由此形成了矛盾。
農業部從2010年開始實施畜禽規模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使我國肉雞產業的規劃建設、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目前肉雞產業在畜牧業中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高。
“標準化規模養殖也是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正在大力促進的工作。當企業規模偏小時,出現的問題就多。擴展到中等規模以上,企業管理水平、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上都有所保障。”文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