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參觀沅江市果果油菜合作社即將收割的中油雜19。李晨攝
采用7D技術的中油牌菜籽油吸引了與會者的注意。李晨攝
油菜是國產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來源,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5%以上,是維護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的核心。油菜能與水稻等糧棉作物搭配實現周年輪作生產,是實現糧棉油兼豐、綠色高效的重要作物。
5月13日,湖南省沅江市的油菜都收割完了。而這里恰恰位于國家油菜生產保護區的核心。
沅江市果果油菜合作社理事長葉虬是一個掌管著1039畝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葉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的地里種的是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的油菜品種——中油雜19,含油量高,產量高,千粒重高,高抗倒伏。今年他的油菜被湖南省農業龍頭企業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場價格每公斤1元(實際為6元/公斤)的價格收購,預計純收入將達到每畝350元。“算是比較高的了。”葉虬說。
在當天舉行的“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攻關”現場觀摩會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國油菜主產區長江流域大面積示范用不到五年時間,讓生產成本從每千克超過5元下降到2元以下,接近加拿大進口菜籽油到岸完稅價格,已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第四大農作物
油菜是我國第四大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1.1億畝,總產量約1400萬噸。
“油菜是國產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來源,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5%以上,是維護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的核心。”帶領團隊培育出中油雜19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研究員王漢中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油菜能與水稻等糧棉作物搭配實現周年輪作生產,是實現糧棉油兼豐、綠色高效的重要作物。
菜籽油是我國主要食用油之一,主產于長江流域及西南、西北等地,產量居世界前列。菜籽油具有一定的軟化血管、延緩衰老的功效。菜籽油中Ω-3不飽和脂肪酸和Ω-6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最為接近人體需要的比例,優于橄欖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瑩博士認為,菜籽油是一種非常有益于健康的食用油。因此,油菜產業發展關系到我國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與此同時,全國有1億油農種植油菜。去年,油菜籽補貼收購政策逐步在主產區大省取消,以往收益相對較高、農民出售意愿較強、價格期望較高的油菜籽行情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而油菜市場國際國內價格倒掛,油菜生產會不會像大豆那樣萎縮,令人擔憂。因此,如何確保油農增收,也是擺在政府和科研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
就在上個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和建設工作。其中,以長江流域為重點,劃定油菜籽生產保護區7000萬畝,含水稻和油菜籽復種區6000萬畝。因此,“建立稻油模式下的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模式集成創新示范顯得尤為重要。”王漢中說。
產前、產中、產后齊創新
“我認為這次協同攻關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在于產前創新、產中創新和產后創新,也就是強化了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創新。”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所長張學昆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產前,他們實現了品種創新。中油雜19是將高產、高含油量、抗倒、抗病和抗裂角等多種性狀有效聚合育成的國審高產高油機械化油菜新品種,菌核病抗性強,抗倒性突出,含油量達到50%,是我國冬油菜產區含油量最高的國審品種。
5月13日,經專家組現場測產驗收,中油雜19產量達186.98公斤/畝(8.5折后),比當地油菜品種傳統技術種植理論產量114.32公斤/畝(8.5折后)增產63.56%,菌核病發病率比當地對照降低51.34%,每100公斤菜籽經物理壓榨實際產油42.67公斤,比當地品種34.8公斤增產22.61%。示范區單位面積實際產油量比當地對照翻了一番,比較效益十分突出,很好地滿足了市場需求導向,為加工企業和種植者的效益提價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在產中,他們實現了技術創新。攻關團隊以官春云院士團隊建立的農機農藝融合適度管理技術為核心,集成了密度調控、緩控釋全營養肥料、新型免疫蛋白農藥阿泰靈、聯合精量播種機、芽前封閉除草、無人機田間管理、一促四防、化學干燥、聯合機收、菌核秸稈腐熟等技術,技術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由于采用全程機械化,實現了旋耕、開溝、施肥、播種、除草、防病、收獲等工序全程機械化和標準化,單產、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每畝生產成本300~350元,單產350~400斤,效益300~500元,扭轉了油菜生產競爭力偏弱的局面。“現在一畝地只需要不到3個人工,以前需要十多個人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葉虬介紹說。
在產后,他們著力實現了產品創新。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所長黃鳳洪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研制了高品質濃香菜籽油7D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實現了小型化、現代化、自動化、模塊化,產品質量穩定,而且能耗低,產品競爭力強。
“改變了菜籽油品質差、餅粕蛋白變性嚴重、能耗煉耗高、微量營養成分損失嚴重、產品色澤深、品質差等問題,生產的高品質濃香菜籽油香味濃郁、色澤純正、口感好,為油菜產地化加工、一二三產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撐。”黃鳳洪告訴記者。
記者在剛剛開工的港灣糧油實業公司發現,這里濃香四溢,管理人員正在進行緊張的設備調試和試產。董事長李妙賤告訴記者,他原來是一個房地產商,去年決定投產菜籽油產地加工行業。目前該公司有兩臺總價值80萬元的采用7D技術的產油設備,每天可加工處理10噸菜籽,產油3噸,預計全面投產后每年產值可達60萬元。目前他的公司共有員工20多人,其主要加工原材料來自當地油菜產區,而目標市場也就是周邊老百姓。
正是由于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協同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區劃所等國內有關優勢單位,開展跨單位、跨學科的大聯合、大協作、大攻關,他們在湖南沅江開展的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產業化示范應用,為長江流域稻油模式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撐。
構建核心競爭力
“通過科技創新把產業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里。”王漢中對于當前國際市場油菜價格倒掛的現狀非常關心。
他說,這種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在全球油菜產業中是絕無僅有的。“我們正在推廣這種單一品種、單獨收購、單獨加工、單獨銷售,就地加工、就地消費的模式,從而把菜籽油功能營養成分的多元化和消費者的需求多元化結合起來。這種全新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具備較強的全球競爭力。”
陳萌山也肯定了這種模式的優勢。他說,長江流域是全球最大的油菜生產基地,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油菜產業增產增效。“把加工過程放在當地,就是把利益留給農民。”陳萌山說,油菜發展前景很好,要調動農民積極性,要把生產成本降下來,降低勞動強度。“讓農民覺得種油菜是很輕松的,種油菜是有收益的。”
所以,陳萌山認為,根本問題是如何在農民中普及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油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他告訴記者,過去我國農業主要依靠農村體制變革、聯產承包來調動農民積極性;靠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給農民放權,給農民讓利。而現在,農村發展的動能轉化將主要是“科技驅動一二三產業融合,驅動生產生活的融合,驅動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融合”。
“我們科技工作者肩負著使命。”陳萌山希望,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技的國家隊,繼續研究集成創新與示范,農業科研要面向農業科技的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民的重要需求。下一步工作要圍繞建設長江油菜生產保護區全面發力。要加強保護區建設的頂層設計,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每畝用工不能超過2個,每千克成本不能超過2元;要注重綠色發展,針對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提出涵蓋全產業鏈的方案,實現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