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10月27日訊(記者 張艷玲)“我國馬鈴薯產量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費低。馬鈴薯營養豐富,可做饅頭、花卷、蛋糕、面條200多個主食品種,是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升級的重要選擇。到2025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附加值有望超3000多億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研究室主任張泓10月26日在北京表示。
產量大
馬鈴薯總產量世界第一 消費量落后
我國馬鈴薯產量可觀,但消費量不足。據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全世界馬鈴薯總產量達3.76億噸,而我國馬鈴薯產量達9600萬噸,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費僅42公斤,遠低于排名第一名的俄羅斯(185公斤)和排名第二的烏克蘭(139公斤),與原產地秘魯相比,也僅有它一半的消費量。另外,歐美發達國家馬鈴薯主要以加工形式消費,加工產品占總產量近70%,而我國仍以鮮食形式消費,加工產品不足總產量10%。
“鮮食方式沒釋放出馬鈴薯的附加值,我們缺乏滿足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我們必須改變這種落后消費結構。”張泓說。
品種多
馬鈴薯主食將唱響“一帶一路”沿線21國
馬鈴薯是蔬糧兼用食物,熱量低,蛋白優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馬鈴薯主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提高居民營養健康水平。“就拿馬鈴薯面條來說,其熱量低于小麥粉面條,維生素B1、B2、B3、維生素C和鎂、鐵、鉀等含量又高于小麥粉面條。”張泓說
可是多年來,馬鈴薯被看作是解決溫飽的副食產品,人們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不清,馬鈴薯產業發展主要瓶頸是技術和消費增長空間有限。
我國現階段主食以大米和小麥為主,營養不全面、熱量較高,造成主食結構不合理,慢性病發病人數大增。在張泓看來,開發中國特色馬鈴薯主食產品可為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升級提供更多選擇。“我們可為超重、肥胖、高血壓等慢性病人群開發專用馬鈴薯主食。”
“馬鈴薯主食營養雖豐富,但并非添加量越多越好,以20%到50%之間最合理。”張泓提醒。
目前,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在戴小楓所長的帶領下,引領全國九省七市26家企業開展馬鈴薯主食研發制作,已研制出馬鈴薯饅頭、花卷、蛋糕、面條、米粉、粘豆包、薯泥、粽子、湯圓等200多個主食品種。
“我們的馬鈴薯主食出口中東等地,并成為“一帶一路”投資論壇峰會食品。中國馬鈴薯主食產品將唱響“一帶一路”沿線21個國家。”戴小楓表示。
前景廣
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附加值超3000億元
提及我國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的前景,張泓說,前景廣闊。根據農業部規劃,2020年我國馬鈴薯總產量達1.3億噸,其中30%用作主食加工,可加工2000萬噸主食。2025年達2.2億噸,約1億噸用作主食加工,馬鈴薯營養主食消費需求達5000萬噸。按照3:1折算,可實現7300萬噸糧食供應能力。
農業科研應面向三農、服務三農,馬鈴薯主食產業將為農民、農村、農業發展帶來哪些效益?張泓認為,到2025年,馬鈴薯主食產業將提高農業供給能力,帶動農村產業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有望超過3000億元。還可促進農民增收,為薯農增收450億元。
馬鈴薯主食產業還具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馬鈴薯耐寒、耐旱,可以高土地利用率,還節水、減少環境污染。“在華北地下漏斗區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每畝可節省60立方米和104立方米的水,這兩個區域年節水16.4億噸。另外,生產1噸馬鈴薯淀粉產生廢水15噸,而生產每噸全粉、薯泥只排放3噸廢水。”張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