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該技術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將會大幅度提高黃淮海地區大豆的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逐步恢復麥豆兩熟制,實現糧豆均衡增產,對我國現代農業和大豆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9月,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的農田里,千余畝的大豆即將成熟。
三個多月前,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在這片試驗示范基地里開展了以“免耕覆秸精量播種”為核心的試驗示范,采用體系科研人員集成攻關研制的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播種大豆。
9月20日,專家組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測產結果顯示,示范田比當地生產田增產近12%。
9月21日,在安徽宿州舉行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示范現場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表示,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對我國現代農業和大豆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變廢為寶:免耕覆秸化解難題
“原來處理秸稈非常頭疼,現在用了這臺機器,徹底解決了秸稈利用的難題。”站在試驗田里,安徽省宿州市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總經理李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宿州市埇橋區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由種業龍頭企業、農機、種植、植保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成,以“企業+合作社+農場”的運作模式開展生產經營。今年麥收后,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在千余畝地里種上了大豆,在6月播種時,采用了一種新機械——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研制的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來播種。
這片大豆田所在的黃淮海地區傳統上是小麥—大豆輪作,麥收后遺留的高麥茬往往嚴重影響大豆等下茬作物的種植。為了爭搶農時,農民常常將麥茬“一燒了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產生了各種隱患。
一些地區嘗試多種方法進行麥茬免耕播種,但效果并不理想。同時,大豆缺苗斷壟現象較為嚴重,造成大豆產量低、效益差,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近幾年大豆種植面積出現下滑。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成立之初,開展了全方位的技術調研,將精播保苗與秸稈有效利用作為黃淮海夏大豆區技術研發的重點。”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存祥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經過農機、農藝專家和相關綜合試驗站團隊的通力合作,科研人員研發出麥茬夏大豆秸稈覆蓋栽培技術模式。結合此技術,又研制出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樣機。
對于黃淮海夏大豆地區,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在秸稈處理和利用方式上帶來了重大突破:通過橫向拋秸解決了播種時秸稈堵塞播種機、混入土壤后造成散墑而影響種子發芽、焚燒造成污染等長期難題;通過秸稈覆蓋實現秸稈的錯期利用,變廢為寶。
“覆蓋在地表的麥秸在大豆生長期間的腐解率可達50%以上,接近耕翻埋壓條件下58.6%的腐解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告訴記者,該技術同步解決土壤培肥和秸稈禁燒問題,“覆蓋在地表的麥秸在大豆生長期間腐解,可為下茬作物提供豐富的有機質,同時農民無須焚燒秸稈,可解除長期困擾我國冬麥區的麥秸焚燒問題。”
省工省時:一次作業完成六大環節
經過農機、農藝專家和相關綜合試驗站團隊的通力合作,目前已形成了農機、農藝、配套品種有機結合、高度輕簡化的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
使用該技術,只需一次作業即可完成“側向拋秸、分層施肥、精量播種、覆土鎮壓、封閉除草、秸稈覆蓋”等六大環節,全程機械化,無須滅茬,省去動土、間苗等,大幅度減少人力、物力與機械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大豆種植效益。
李勇對技術的省工省時很是認可,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來一畝地秸稈還田大約需要25元,播種約需20元,“把大豆種好就是45元,如果加上農肥和打藥的投入,一畝地得花上60元左右。”現在,使用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只需要20元左右。
在進行機械化作業時,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也體現出了明顯優勢。韓天富告訴記者,麥秸均勻覆蓋使得土壤水分和降雨得以保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保墑效果好。“播種至出苗期土壤溫度降低1.3℃~1.5℃,播種至開花期土壤含水量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基本滿足了大豆苗期的水分需求。”
同時,免耕覆秸播種技術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免耕覆秸播種技術采用側深施肥技術,減少肥料分解和淋溶,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時,將農藥噴灑在地表和秸稈覆蓋層之間,使得農藥作用持續期和藥效大幅度提高,降低農藥施用量。”吳存祥解釋。
增產增效:穩定提高國產大豆供給能力
9月20日,專家組對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種植的大豆品種“中黃13”高產示范田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數據顯示,示范田畝產195.27 kg,比當地生產田每畝增產大豆20.56公斤,增產11.77%。
黃淮海流域是我國高蛋白優質食用大豆的集中產區,播種面積約占全國大豆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對我國大豆供給舉足輕重。通過把單項技術進行有效集成,實現近12%的增產,無疑對穩步恢復大豆種植面積,建立糧豆輪作體系,保障生產安全有重大推動。
李家洋對該技術模式予以了肯定,他指出,通過該技術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將會大幅度提高黃淮海地區大豆的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逐步恢復麥豆兩熟制,實現糧豆均衡增產,對我國現代農業和大豆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天,“麥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產業化也邁出了重要一步。東北農業大學和安徽龍華礦機集團安徽新田農機制造有限公司進行了簽約。
“在我們調研中,該技術最為成熟先進,不僅能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還能減輕污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安徽龍華礦機集團董事長呂志春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下一步產業化批量生產要將成本降低,質量穩定,并向農民做好服務,進一步推動技術和產品的推廣。”
分享到
[中國科學報]免耕覆秸技術化解大豆產業難題
發布時間:2015-09-24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5年09月23日|作者:胡璇子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